1、 1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题目:社会实践调查报告题目: 农村留守子女的教育状况和心理状况调查农村留守子女的教育状况和心理状况调查 社会实践主要内容:社会实践主要内容: 留守儿童问题是近年来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 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在广大的农村也随之 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群体留守儿童。基于课题需要和我强烈 的社会责任感,我针对留守儿童问题在农村进行了实地的调查和走访。 通过这次调查,我发现农村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心理等方面存在 着比较突出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及政府 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协同合作。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评语:社会实践调查
2、报告评语: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成绩: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成绩: 评定教师签字: 年 月 日 2 一留守儿童问题的成因 (一)监护现状堪忧 目前“留守儿童”的监护情况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隔代监护,即由祖辈抚养的监护方式。 只要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健在,对“留守儿童”采用这种监护的方式比较多。一是由于 天然的血缘、亲缘关系,监护者多采用溺爱的管教方式。较多地给予物质、生活上的满足和 过多的宽容放任,而较少精神、道德上的管束和引导。二是祖孙辈年龄差距大,观念不一样, 对待许多事物的看法往往存在很大的差异, “代沟”明显,难以相互沟通。 (二)父母“关爱缺失”引起严重的“情感饥饿” 情感的缺失会使他们在人
3、格发展上出现很大的扭曲和变形。 “留守儿童”由于在情感上缺 少健全的关爱和沟通的环节,容易产生心理障碍。长期与父母分离,导致留守儿童在日常生 活中享受不到父母的关怀,遇到困难不能从父母那里找到感情的支持,在学习、生活过程中 出现一些差错得不到及时的引导、纠正,久而久之,便形成一些明显的心理行为问题。如普 遍的自卑心理,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内心压力较大,害怕被别人欺负,寻求保护或自我保护 的意识特别强,在自我保护行为上出现过激行为等。 (三)打工父母的一些观念和不良职业活动存在负面影响 有些父母在外打工挣了钱,增长了见识,深刻体会到“知识的重要性” ,他们对子女的 要求一般较高,随时关心着子女健康
4、成长和学业成绩,会经常与教师或监护人取得联系。另 一种情况却是,因机遇挣了钱,或者认为自己下苦力挣的钱比文化较高的人挣钱还多的“打 工”父母,在他们心目中滋长着新的“读书无用论”思想,于是对子女没有明确的要求,顺 其自然,从而“能读书就读,读不好去打工也能赚钱”的观念在农村儿童思想中普遍存在。 (四)监督弱化,学校教育独立难支 由于一些乡村学校的教育质量较差,校风不好,加之新的“读书无用论”思想的影响, 大部分“留守儿童”到了中学,觉得升学无望而产生厌学情绪。继续学习者只是其中少数。 据调查显示,在“留守儿童”中,只有 20考入普通高中,10%的就读职业技术高中和中专, 多达 70的孩子则在中
5、考后便走上打工之路。大部分监护人往往对“留守儿童”要求不严, 或缺乏文化知识,无法对孩子的学习进行监督。父母在家的检查作业、参加家长会等对孩子 最基本的学习监督职责都无人担当。另外, “留守儿童”虽然在学习条件上有所好转,能获得 更多的书籍,更多的学习用品等,但校外的学习时间变少了。 二留守儿童缺陷成因 (一) 家庭教育的缺陷 农村留守儿童主要是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经商而留守在农村原籍地,由单亲或祖父 母或其他亲友代为抚养以及自我监护的小学生和初中生。心理学研究表明,家庭教育的实施 者主要是父母,但是,在父母双方都外出或其中一人外出的情况下,农村留守少年儿童从某 种程度上就成为事实上的“
6、孤儿”或“单亲”孩子。父母外出导致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化机 能单一化,致使留守少年儿童的社会化资源严重不足。 (二)学校教育管理方式的缺陷 留守儿童是处在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生,父母和教师是他们社会化过程中的两个重要 3 “社会化他人” ,由于留守儿童缺乏来自于家庭的关爱和亲情,因此,他们尤需从学校生活中 得到弥补。学校教师的关注是儿童形成学习动机的重要外部动因。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 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 通过教师和学校集体生活的温暖来弥补亲子关系的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 (三)农村基层组织功能的弱化 留守儿童问题产生在他们生活的农村社区。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农村基层的各种组织作 用发挥不够。探究其原因,首先是目前大多农村的基层组织的现状令人堪忧。一是农村基层 干部队伍建设不够稳定,二是农村基层组织中的干部队伍素质偏低,三是部分农村基层组织的 作用发挥有限,农民工大多产生在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因此对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无论 是从职能上还是从实际功能的发挥上,相当大一部分农村基层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