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实习报告 分校工作站分校工作站 层层 次次 本本 科科 班班 级级 汉语言汉语言文学文学 姓姓 名名 学学 号号 指指 导导 教教 师师 实习报告 一、教学实习 2010 年 3 月 10 日4 月 10 日我到*中学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教育教 学实习。并担任初中八年级三班的班主任。 听课是实习生上课前的必经阶段,也是日常老师学习、提高的方法之一。 关于听课,我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听课前先了解该课内容,做到心中有底,并且自己心中对于该课有个 大概的教学计划,做到有备而听; (2)每一位老师都有自己的授课风格,要善于捕捉他们的亮点; (3)课后争取与授课老师探讨本堂课的上课思路。
2、实习阶段,我听课 5 节以上,听课科目除了语文之外,还有历史、数学、生 物、化学、体育和心理。不同的科目教学方法差异相当大,如果善于学习的话, 能达到取长补短的作用, 例如数学的故意出错法和体育课的趣味竞赛教学法都是 语文课所缺乏的。 单语文一科,我就听过初二级五位语文老师的课,他们的课各有特色,其中 三位老师的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的指导老师张老师,她并未严格按照教材安排上课,而是自己对教材进行 了处理,删减了个别课文篇目,或略讲讲读课文,反而经常从练习册中挑选个别 精彩文章作为新课认真教授。这些文章并不是随意挑选的,而是结合课程要求, 就其突出之处进行筛选,每一篇都是整个课程设计中的
3、一环。 无论手头上有多少参考资料,备课的第一要点始终是熟悉教材。熟悉教材, 也就是说要熟悉文本。 文本里的每一句话都要琢磨透, 只有老师自己把文本读懂、 读透了,才能把文本中的知识和情感传递给学生。如果连老师自己都把握不好文 本所表达的情感,那就很难使学生很好地理解课文。 备课的第二要点是独立撰写教案。 几乎每一位老师手头上都有一些教学参考 资料,作为辅助备课之用。刚刚学着备课的我们总是不那么自信,很容易迷信教 参权威,陷在现成教案中出不来,以为把几个教案拼凑整合一番就可以了。事实 上,这样的做法既不利于自己备课能力的提高,也不利于实际教学。 对于这一点我是深有体会的,因为我备母亲一课时就是这
4、样备的。当时 我把几本教参同时放在桌面上, 这边挖一点所谓的精华, 那边挖一点所谓的精华, 最后拼成了满满四页纸的教案,内容充实而完整。于是我带着教案开开心心地走 上讲台开讲了。但一节课下来,我发现教学效果并不好。一是因为内容太多,面 面俱到,学生好像什么都学了但又什么都没学到。二是因为教案中所设计的一些 问题难度太大,与我教的学生现有的水平存在着一定的距离,他们理解不了,结 果就失去了听课的兴趣。三是课堂内容设计过多,为了忠实于教案,我像赶集一 样赶着把预设的知识点塞给学生,课堂节奏过快,师生互动不足。四是因为不是 自己亲手撰写的教案,熟悉程度不够,因而在课堂出现意外状况时无法及时调整 教案
5、, 反应能力不足。 当然, 第一点和第三点、 第四点是新老师普遍存在的问题, 只是在这样的一种备课方式下,这些问题表现得更加明显。 怎么样才能上好一堂课?关于这一个话题, 人们已讨论过无数次了。 在这里, 我仅就老师和学生课后给我提的意见谈一谈实习生普遍存在的问题。 尽量熟悉内 容,尽可能脱稿。上课时总抓着课本或者教案讲课,会显得很拘谨不自信。 课堂重点要突出。一篇课文可以讲解的知识点很多,但一般一节课有一两个 重点即可,讲太多太全的话学生反而什么都把握不住。什么都讲,就等于什么都 没讲。 内容安排上要衔接、连贯。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应该有一个过渡的过程。缺 乏过渡,整个课堂就会呈断节状态,一块
6、一块的,让人感觉不大舒服。 着重引导。 当知识点太难的时候, 老师要学会把一个知识点分解成几个问题, 逐步引导。当学生理解有困难的时候,老师更要注意引导。如果引导不够,学生 接受不了的话,老师上课时即使知识点讲得再完整,这也是一堂失败的课,因为 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 善于把握课堂气氛。学生正处于青春年少时期,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只 有关于把握课堂气氛,才有可能在课上四十分钟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提高学习 效率。据有经验的老师说,学生在课堂的前二十分钟和后二十分钟的注意力集中 情况差别很大。 前二十分钟学生注意力比较集中, 可以讲解知识性比较强的内容; 后二十分钟是疲劳期,要善于调动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的气氛,换一种与前二 十分钟不同的教学方法,才有可能保持学生精神的集中,达到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