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课程设计说明书 设计题目:设计题目: 辽宁省鞍山市岫岩县黄花甸 D 级 GPS 控制网技术方案设计 学院、系:学院、系: 土木工程学院测绘工程 20132013 年年 1212 月月 2424 日日 目目 录录 一、设计的目的 1 二、测区自然地理概况和已有资料情况 1 2.1 测区自然地理概况 .1 2.2 已有资料情况 .1 三、设计的依据 1 四、主要技术指标 2 4.1 在实际布网设计时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2 4.2 基线向量解算 3 五、坐标系统的选择 .4 5.1、坐标系统 4 5.2、时间系统 .4 5.3、通过 GPS 坐标系统的选择,我们可以用 GPS 进行高程拟合 4 六
2、、设计方案 .4 6.1 布网的原则 .5 6.2 图上展绘已知点.5 6.3 按点位要求与测区情况在图上选点布网 .5 6.4 判断和检查点间的通视 .6 6.5 外业选点埋石 .7 6.6 仪器设备的选择 .8 6.6.1 接收机的选择 8 6.6.2 外业观测 .8 6.6.3 观测要求 .8 6.7 外野实测方案设计 .9 6.7.1GPS-RTK 的工作流程 10 6.7.2 注意事项. 10 6.8 数据处理的方法与要求 11 6.8.1 数据预处理 11 6.8.2 基线解算 . 11 6.8.3 GPS 网平差 11 6.8.4 GPS 质量检核 11 七、提交成果 . 12
3、八、参考文献 . 13 九 、附录 . 13 1 一、设计的目的 控制测量课程设计的目的是,随着农村建设越来越快,农村向城市发展,为了 对方便对辽宁省鞍山市岫岩县黄花甸及周边的区域进行规划和管理,对其进行地籍 地形测量,对其环境及地理位置进行量算,更好的了解黄花甸及周围的土地利用率 及其居民分布情况。 二、测区自然地理概况和已有资料情况 2.1 测区自然地理概况 黄花甸成立于 1958 年,隶属岫岩县管制,相传乾隆年间有大批居民移居到此,当 时西南大荒草甸上黄花盛开,故为名黄花甸。解放战争期间,黄花甸是青城县 政府所在地,1948 年,黄花甸划给岫岩县管辖至今。 黄花甸地理位置东邻凤城市,西接
4、营口、盖州,南边东港、庄河,北与海城、辽阳接壤。黄 花甸地势平坦,土地肥沃,素有“小平原”之称。总面积 176.3 平方公里,东西长 26 公里,南北宽 24 公里,管辖郭家村、关门山村、前堡村等 10 个自然村,共 105 个村民组,总人口 2.7 万,其中 满族人占 95%以上,是一个“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的山区。 测区范围东经 12315至 12330,北纬 4030至 4040测区面积约 400 多平方公里,交 通便利,周边山脉较多,所以选择较高高程的山顶作为控制点 GPS 卫星信号接收情况良好。 2.2 已有资料情况 已有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测绘局所测的黄花甸 1:50
5、000 地形图及其国家等级点和高程图 纸,图上有黄花甸周围地形及地物的分布情况,有各种图例,例如独立房屋,突出房屋,整固的街 道,独立石等,及东经,与纬度,便于交通路线的选择,及控制点的选择,为本次测地形及地籍提 供便利的条件。 三、设计的依据 1、平面采用 1954 年北京坐标系,高程采用 1956 年黄海高程系 2、 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 (GB/T183142001) 3、 城市测量规范 (CJJ899) 4、 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范 5、 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 (GB12898-91)国家技术监督局颁布 2 6、 大比例尺地形图机助制图规范 (GB14912-94)国家
6、技术监督局颁发 7、通过审批的本工程技术设计书 8、 测绘产品质量评定标准 9、 测量产品检查验收规定 四、主要技术指标 表 1:D 级 GPS 精度要求 项目 技术要求 平均边长(km) 210 固定误差 a(mm) 10 比例误差 b(mm) 10 最弱边相对中误差 1/40000 4.1 在实际布网设计时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 GPS 网一般应采用独立观测边构成闭合图形,如三角形、多边形或附合线路,以 增加检核条件,提高网的可靠性。 2) GPS 网作为测量控制网,其相邻点间基线向量的精度,应分布均匀。 3) GPS 网点应尽量与原有地面控制点相结合。重合点一般不少于 3 个(不足时应联 测) ,且在网中分布均匀,以可靠地确定 GPS 网与地面之间的转换参数。 4) GPS 网点应考虑与水准点重合,而非重合点,一般应根据要求以水准测量(或相 当精度的测量方法)进行联测,或在网中布设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