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I 目 录 第第 1章章 油藏地质概况油藏地质概况 . 1 1.1 油藏构造特征 1 1.1.1 构造类型 1 1.1.2 构造形态 2 1.1.3 圈闭研究 2 1.1.4 断层研究 2 1.1 油藏储层特性分析 2 1.2.1 储层岩石分布及物性分析 2 1.2.2 储层孔渗性特征评价 3 1.2.3 储层非均质性评价 3 1.2.4 储层敏感性分析 4 第第 2章章 油藏流体物性分析油藏流体物性分析 . 6 2.1 油水关系 6 2.1.1 油水界面的判定 6 2.2 油水常规物性分析 6 2.2.1 油的常规物性 6 2.2.2 天然气的常规物性 6 2.2.3 油田水常规物性 6 2
2、.3 油气水的高压物性 7 2.3.1 地层原油的高压物性 7 2.3.2 地层水的高压物性 8 2.3.3 天然气的高压物性 9 2.3.4 油气水的高压物性 10 2.4 渗流物理特性 10 2.4.1 润湿性 10 II 2.4.2 相渗曲线 11 2.4.3 毛管压力曲线 11 第第 3章章 油藏温度、压力系统油藏温度、压力系统 . 13 3.1 油藏压力系统 13 3.2 油藏温度体系 14 第第 4章章 油藏储量计算油藏储量计算 . 15 4.1 油藏储量计算方法 15 4.2 油藏储量的计算和评价 18 4.3 采收率及可采储量的预测 18 第第 5章章 油藏驱动能量及开发方式的
3、确定油藏驱动能量及开发方式的确定 . 20 5.1 油藏驱动类型 20 5.2 驱动方式 21 5.3 天然能量分析 21 5.4 人工补充能量开采研究 22 第第 6章章 开发层系、开采速度及开发井网设计开发层系、开采速度及开发井网设计 . 23 6.1 开发层系的划分 23 6.2 开发速度的设计 23 6.3 开发井网的设计 23 第第 7章章 开发方案的评价及对比开发方案的评价及对比 . 24 1 第 1 章 油藏地质概况 1.1 油藏构造特征 1.1.1 构造类型 地质构造:地层各个组成部分的形态、互相结合方式和面貌特征的总称。 地质构造分为褶皱构造和断裂构造两大类,岩层发生弯曲变形
4、叫做褶皱构 造;岩层发生断裂或错动叫做断裂构造。 地表表面沉积的水平岩层,在地壳运动过程中受构造力的作用,发生弯曲, 未丧失其连续完整性,这样的构造称为褶皱构造。 褶皱构造分为背斜构造和向斜 构造。 所谓背斜构造就是岩层向上拱起,核部由较老的岩层组成,翼部由较新的岩 层组成,两翼新岩层对称重复出现在老岩层的两侧,正常情况下,两翼岩层产状 相背倾斜(即中央突起,西南和东北方向延伸平缓,东南和西北方向陡峭) 。向 斜构造指岩层向下弯曲,核部由较新的岩层组成,翼部由老岩层组成,两翼老岩 层对称重复出现在新岩层两侧。 断裂是指岩层受力后破坏,发生了脆性变形,而丧失了岩层原有连续性、完 整性的一种地质构
5、造。地层因受力达到一定强度而发生破裂,并沿破裂面有明显 相对移动的构造称为断层。 (东南和西北方向被两条大断裂断开) 2 1.1.2 构造形态 卫 22 区块油藏三维地质构造图 断背斜构造油藏长轴长:4.5Km, 短轴长:2.0Km 比值:2.25:1,为穹窿 背斜构造。 1.1.3 圈闭研究 闭合面积:通过溢出点的构造等高线所圈闭的面积。4.07km2 闭合高度:储集层中最高点与溢出点之间的海拔高差。150m 1.1.4 断层研究 两个断层:西北断层延伸 4.89km,东南断层延伸 2.83km。 1.1 油藏储层特性分析 1.2.1 储层岩石分布及物性分析 一、 矿物分析 样品数量:C1
6、井、C2 井、C3 井岩样各 50 块进行矿物分析得到如下表格。 3 表 1 矿物成分分析 成分 石英 长石 岩屑 泥质 灰质 含量 76% 4% 20% 5% 7% 最终可知储层岩石类型为岩屑质石英砂岩。 二、 粒度分析 表 2 储层粒度分析数据 粒径(mm) 10 含量% 4.03 9.14 29.5 36.55 12.72 3.05 3.23 1.29 0.49 含量最高的是粒径为 0.25mm-0.5mm中砂岩。 因为粒径0.07 0.400.70 0.100.40 0.050.10 0.90 0.700.90 0.500.70 0.300.50 0.050.30 0.05 水敏指数为 IW=0.10,故为弱水敏。 6 第 2 章 油藏流体物性分析 2.1 油水关系 2.1.1 油水界面的判定 表 5 油层特征参数表 井号 井深(m) 厚度(m) R(m) 含油面积(km) 孔隙度(%) C1 4835-4875 40 3.8 6.69 20 C2 4810-4850 40 3.7 19.5 C3 4900-4930 30 3.7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