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道路勘测课程设计 目目 录录 1. 设计任务、设计依据与地形分析 . 1 2.平面设计. 1 2.1 路线方案比选. 2 2.1.1 路线方案一的初算: . 2 2.1.2 路线方案二的初算: . 2 2.1.3 方案的比选: . 3 2.2 平曲线要素精确计算. 4 2.2.1 路线转角计算: . 4 2.2.2 平曲线要素计算 . 4 2.2.3 主点桩号计算 . 5 2.2.4 直线、曲线及转角: . 6 2.2.5 切线支距坐标计算 . 6 3 纵断面设计 8 3.1 中桩(含加桩)地面高程的读取. 8 3.2 地面线展绘. 9 3.3 纵坡设计. 9 3.4 竖曲线计算. 9 3.
2、4.1 竖曲线要素计算 . 9 3.4.2 设计高程计算. 10 3.5 竖曲线计算表填写 11 4 横断面设计 . 11 4.1 路幅组成及尺寸横坡确定 11 4.3 加宽及超高设计计算 13 4.3.1 加宽值计算 13 4.3.2 超高计算. 13 4.3.3 超高值计算. 13 4.4 路基设计表计算填写 14 4.5 土石方数量表计算填写: 14 4.6 视距验算 14 结束语 . 19 附表: 道路勘测课程设计 1 设计任务、设计依据与地形分析 1.1 设计任务 完成指定路线的路线设计图标、计算和说明。公路等级为三级公路,设计车 速为 40Km/h。 .2 设计依据 严格按照公路工
3、程技术标准和路线设计手册的有关规定执行,根据 所涉及公路的等级,采用相应的指标进行设计,尽量不使用及限制。 3 设计地形分析 地形图上相邻等高线之间平均距离大约为,即实际距离, 可得地形的平均坡度为,相对高差小于,为平原微丘地形。 2.平面设计 如图所示:路线的转角为 B AC 若控制平曲线中 1:1:1: sYs LLL ,则有: s s s L R L RLL2 1802 180 23 (公式 21) ss LRL 180 3 可得: s L R 360 (1) 360 R L s (2) 道路勘测课程设计 2 2.1 路线方案比选 2.1.1 路线方案一的初算: 在地形图上量得 1 =2
4、6.5。取 R=400 m,由式(1)或式(2)可得 缓和曲线长 s L=92.456 m,取缓和曲线 s L=90 m 平曲线要素计算: 内移值 3 42 238424 p R L R L ss 0.843 m 切线增长值 2 3 2402 q R LL ss 44.981 m 和缓和曲线角 180 2 0 R L s 6.449 切线长RPRT 2 sec 139.367 m 平曲线长 s LRL2 180 2 0 274.912 m 外距RPRE 2 sec 11.806 m 切曲差LTD23.822 m 其中 2 0 =12.898=26.5符合规范要求。 Y 2 S LLL=94.9
5、12 m s L: Y L: s L=90:94.912:90 符合 s L: Y L: s L在 1:1:1 到 1:2:1 之间 的要求。 2.1.2 路线方案二的初算: 在地形图上量得 2 =24.8。取 R=360m,由式(1)或式(2)可得 缓和曲线长 s L=77.872 m,取缓和曲线 s L=75 m 道路勘测课程设计 3 平曲线要素计算: 内移值 3 42 238424 p R L R L ss 0.651 m 切线增长值 2 3 2402 q R LL ss 37.486 m 和缓和曲线角 180 2 0 R L s 5.971 切线长RPRT 2 sec 116.780
6、m 平曲线长 s LRL2 180 2 0 230.748 m 外距RPRE 2 sec 9.265 m 切曲差LTD22.812 m 其中 2 0 =11.942=24.8符合规范要求。 Y 2 S LLL=80.748 m s L: Y L: s L=75:80.748:75 符合 s L: Y L: s L在 1:1:1 到 1:2:1 之间的要 求。 2.1.3 方案的比选: 列表比较两个方案的优劣: 表 21 技术指标 路线方案一 路线方案二 延长系数 1.024 1.021 转角数 1 个 1 个 转角大小 26.5 24.8 最小平曲线半径 400 m 360 m 路线长度 1403m 1399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