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区区 域域 地地 理理 实实 习习 报报 告告 题目:*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研究 姓名 院系 地理与规划学院 专业 地理科学 年级 学号 指导教师 2012年 8月 28日 *地区县域地区经济发展研究 xxx 摘要摘要:本文首先阐述了县域经济的内涵和特征,然后简述了*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现 状,并着重分析了*地区县域经济发展存在问题,并针对相关问题提出了若干意见 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关键词:县域经济;发展战略;*地区;现状;对策 *位于山东半岛南端、黄海之滨。市地处山东半岛南部,东南濒临黄海, 东北与烟台市毗邻,西与潍坊市相连,西南与日照市相接。全市总面积为 10654 平方公里,人口 707 万
2、,其中市区 1102 平方公里。地势东高西低,南北 两侧隆起,中间低陷,其中,山地约占总面积的 15.5%,丘陵占 25.1%,平原占 37.7%,洼地占 21.7%。 1 县域经济内涵和特征 1.1 县域经济内涵 县域经济是指在县所属行政区划内,按照国家宏观经济要求,以县一级独 立财政为标志,以县域经济为核心,以小城镇为纽带,以广大农村为基础,依 托大中城市,实现农业、工业、商业、建设、交通、服务等多行业综合协调发 展,县、镇、村多层次相互衔接,内向组合与外向开放相结合的网络化整体化 的经济体系。 1.2 县域经济特征 1.2.1 发展的差异性。 从整体上看县域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但其市
3、场体系具有不完全的属 性。这主要是由县域经济的主体乡镇经济具有自然经济属性和存在大量家庭经 济等特点决定的。由于历史的原因,县域的乡镇经济缺乏市场而具有自然经济 的属性,其农产品的商品率极低。乡镇经济能否得到迅速发展与其地理区位、 自然资源和市场是否发达密切相关。同时,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 会的基础,这种情况必然对乡镇农业和农民以极其深刻的影响。党的十一届三 中全会后,实行了以家庭为单位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家庭经济成为乡村经济多 层次经营形式的基本形式。但是,由于农业生产的特殊条件和小农家庭经济的 传统影响,分散而难以形成规模的家庭经济必然难以提高其产品的商品率,从 而在一定程度上使乡
4、镇市场发育缓慢。 1.2.2 区位的特色性。 自然资源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自然资源的差异,一般地说,会使 同量的劳动耗费产生不同的结果。我国地域辽阔,各县域的自然资源状况千差 万别,这就使县域经济及其结构不可能在全国有一个统一的模式。也就是说, 各县域自然资源的不同状况对县域经济及其结构、发展速度和发展方向的影响 不会完全一样。县域经济是带有一定程度的县域自然资源察赋的经济。因此, 由于县域自然资源的制约和县行政区域的经济政策的影响,县域经济必然是因 地制宜、以地域优势产业及部门经济为主的综合性的行政区域经济。 1.2.3 产业结构的稳定性。 县域农业是县域经济的基础产业,其经济规模特别
5、是产值规模较小。首先, 农业在县域经济中占有很大比重。农业劳动是其它一切劳动得以存在的自然基 础和前提。中国城市和县域人口的基本生活资料主要来源于县域农业。由于县 域经济是以广大农村为发展腹地的,农业始终是县域经济的基础产业。其次, 农产品具有满足人们生活需要的不可替代性,因为“食物的生产是直接生产者 的生存和一切生产的首要条件“,从而使农业在县域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中具 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第三,能被农业利用的土地是县域土地的基本构成部分, 对这些土地的农业开发就构成县域经济的基础产业。这是县域经济与城市经济 相区别的显著特点。从中国国民经济的实际情况看,农业成为基础产业的行政 区域是县域经济
6、,工业或其它非农产业成为基础产业的行政区域是城市经济, 没有发达的农业,就没有发达的县域经济。这是县域经济一个显著特点。 1.2.4 对中心城市的依赖性及作用的中介性。 县域经济一方面受中心城市经济对资源吸纳的不良影响,同时也受到中心 城市经济有益的辐射,容易搭上中心城市经济的快车顺势发展,获得区域经济 的扩散效益,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因此县域经济发展对中心城市的依赖性较强。 一般来说,离中心城市和交通要道越近,县域经济的收益越大,反之,离中心 城市和交通要道越远,则受益越小。从县域经济自身范围内看,县域经济本身 也是以县城为中心,吸纳周边资源,辐射广大农村。因此县域经济常常是农业 经济与城市经济的结合部,处于农村和城市的中间地带。县域,在国民经济管 理体制中,主要管理农业经济,同时也有以县城为中心的工业经济和第三产业。 这种既非宏观经济,又非微经济;既以农业经济为主,市经济,又有农村经济 的格局,决定了县域经济具有明显的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中介性质。 2 *地区县域经济现状及存在问题 2.1 *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五个县市借助于地利和政策之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