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建筑工程实习报告 通过二个多月的建筑工程实习, 受益匪浅,很多在理论上的知识 在现实中呈现在我眼前,并初步了解了房屋的构造组成、构造原理及 构造方法。进一步提高对建筑文化、建筑知识以及建筑施工、建筑材 料的认识,巩固和扩大所学理论知识,提高学习积极性。 下面就实习期间掌握到得一些知识的总结和感受: 一、结构形式 当今的建筑主要采用的是框架结构或者是框架剪力墙结构, 砖混 结构也采用但用的比较少。 我们所参观的两个施工工地都采用的是框 架-剪力结构。 它是框架结构和剪力墙结构两种体系的结合,吸取了 各自的长处,既能为建筑平面布置提供较大的使用空间,又具有良好 的抗侧力性能。 这种结构是在框架结构
2、中布置一定数量的剪力墙, 构成灵活自由的使用空间,满足不同建筑功能的要求,同样又有足够 的剪力墙,有相当大的刚度,框剪结构的受力特点,是由框架和剪力 墙结构两种不同的抗侧力结构组成的新的受力形式, 所以它的框架不 同于纯框架结构中的框架, 剪力墙在框剪结构中也不同于剪力墙结构 中的剪力墙。 构造柱 砖混结构设计中 ,为了加强建筑物的空间刚度和整体性 ,使建筑 物在地震中避免或减轻破坏 ,根据抗震规范 ,我们设置一定数量的圈 梁和构造柱 ,来增强和 提高建筑物的抗拉、抗裂性能构造柱的设置位置的规定:规范规 定无论房屋的层数和地震烈度是多少, 均应在外墙四角、错层部位横 墙与纵墙交界处、较大洞口两
3、侧、大房间外墙和内横墙交接处。.楼 梯间四角最好设置。上人屋面的女儿墙也应设置构造柱。.跨度比较 大的梁,如果不设置墙垛或垫块,也应有构造柱。 而在框架剪力墙结构中,为了加强砌块隔墙的整体性, 应在 砌块隔墙的适当位置设置构造柱或圈梁, 具体设置位置和砖混结构的 一样。 二、施工缝、变形缝和后浇带 施工缝:受到施工工艺的限制,按计划中断施工而形成的接缝, 被称为施工缝。 混凝土结构由于分层浇筑,在本层混凝土与上一层混 凝土之间形成的缝隙, 就是最常见的施工缝。 所以并不是真正意义上 的缝,而应该是一个面。 因混凝土先后浇注形成的结合面容易出现各 种隐患及质量问题,因此,不同的结构工程对施工缝的
4、处理都需要慎 之又慎。 变形缝包括伸缩缝、沉降缝和防震缝。 他们的作用是保证房屋在 正常温度变化、 基础不均匀沉降或地震时有一些自由伸缩, 以防止墙 体开裂,结构破坏。而后浇带是在高层建筑中来代替变形缝的做法。 其做法是每 30 米到 40 米留一道缝宽为 800 毫米到 1000 毫米的缝隙 暂时不浇注混凝土。 缝中钢筋可采用搭接接头, 等荷载差不多稳定时, 一般是结构封顶两个月后再浇注混凝土。 后浇带都是用于建筑长度大 于 50 米的建筑。而当建筑长度小于 50 米时并且是框架结构,这时为 了保证建筑物的整体性和一定的刚度, 就的设置单元墙来增加建筑物 的整体性和刚度 沉降缝: 为克服结构
5、不均匀沉降而设置的缝。 如上部结构各部分 之间,因层数差异较大,或使用荷重相差较大;或因地基压缩性差异 较大,等可能使地基发生不均匀沉降时,都需要设缝将结构分为几部 分,使其每一部分的沉降比较均匀,避免在结构中产生额外的应力, 该缝就是“沉降缝” 。须从基础到上部结构完全分开 伸缩缝:若建筑物平面尺寸过长,因热胀冷缩的缘故,可能 导致在结构中产生过大的温度应力, 需在结构一定长度位置设缝将建 筑分成几部分,该缝即为温度缝。对不同的结构体系,伸缩缝间的距 离不同,我国现行规范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 对此 有专门规定。伸缩缝在基础可不断开; 抗震缝:为使建筑物较规则,以期有利于
6、结构抗震而设置的 缝,基础可不断开。 现在多用 3 缝合一 只有沉降缝能满足这个要求,所以多用沉 降缝来代替其他缝来使用。 三、梁:按梁的常见支承方式可分为:简支梁、悬臂梁、一端简 支另一端固定梁、两端固定梁、连续梁。 梁按其在结构中的位置可分为主梁、 次梁、 连梁、 圈梁、 过梁等。 门窗过梁 门窗洞口上的横梁,支撑洞口上部砌体传来的荷载;传递荷载的窗 间墙 常用形式:砖砌过梁,钢筋砖过梁和钢筋混凝土过梁 圈梁 砌体结构房屋中,在砌体内沿水平方向设置封闭的钢筋砼梁. 在砌体结构房屋中设置圈梁可以增强房屋的整体和空间刚度,防 止由于地基示均匀沉降或较大振动荷载. 圈梁: 为了保证砌体的稳定而在砌体顶部或底部用钢筋混凝土浇 灌的构造封闭梁。它采用钢筋混凝土其厚度一般同墙厚,在寒冷地区 可略小于墙厚,但不宜小于墙后 2/3,高度不小于 120MM,常见的有 180MM 和 240MM。 在非抗震设防区, 圈梁的主要作用是加强砌体结构房屋的整体刚 度,防止由于地基的不均匀沉降或较大振动荷载等对房屋的不得影 响。 在地震区,圈梁的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