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企业质量管理方法研究文献综述 1 引言 进入 21 世纪后,世界经济正在向全球一体化的方向发展,国际市场的竞争也日益激烈。目 前所认为的市场竞争有 5 大要素,即:品种、质量、价格、服务和交货期,其中决定竞争胜负的 关键要素便是质量。美国著名质量管理专家朱兰说过: “21 世纪是质量的世纪” 。可以说,没有 质量就没有人类社会的进步,更没有现代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以质量开拓市场,以质量站稳市 场,已成为现代企业打造品牌产品、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的行为准则。换句话说,质量是企 业的生命,是一个企业整体素质的展示,也是一个企业综合实力的体现。因此,企业要想长期稳 定发展必须围绕质量这个核心
2、开展生产,积极探索提高质量管理的方法。本文将对现有的企业常 用的质量管理方法做一个较为全面的综述。 2 质量管理的雏形与发展 2.1 质量概念的发展 美国的质量管理专家朱兰博士曾说过“人们在质量的大堤下保护生活。 ”这一名言的意思是: 质量就好比堤坝一样,可以带给人们幸福和安宁,而一旦质量的大堤出现问题,便同样会给人们 带来危害甚至灾难。那么,到底什么是质量? 其实,人们对于质量概念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变化、改进、完善的过程。最早,质量的概念仅 仅是“不出错” 。后来,质量概念的进一步发展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军需产品开始的,因 为如果军需品一旦“出错” ,就可能导致非常严重的后果,因此质量的概
3、念便发展为符合性,也 可理解为“合格即质量” 。然而其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站在生产厂家的角度来看质量,仅仅 强调合格便难免会忽略顾客的需求, 忽略企业存在的真正目的和使命。 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著名的质量管理学家朱兰博士提出了适用性的观点,即从顾客的角度出发。适用性就是产品使用 过程中满足顾客要求的程度。此外,还有另一种比较经典的质量概念,是由日本的质量管理专家 田口玄一提出的,他认为“质量是指产品出厂以后给社会带来的损失” ,这是从经济学的角度出 发的。在这些概念的基础上,形成了现在所公认的 ISO9000 标准中的质量概念。2000 版 ISO9000 标准将质量定义为: “一组固
4、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 。 2.2 质量管理的发展史 目前,ISO9000:2005 标准对质量管理的定义是: “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协调的活 动。 ”其实,在这之前的质量管理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2 2.2.1 质量检验阶段 20 世纪初,人们对质量管理的理解还只限于质量的检验。换句话说便是,通过严格的检验 来控制和保证出厂或转入下一道工序的产品质量。 而检验工作是这一阶段执行质量职能的主要内 容。在由谁来检验把关方面,也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在 20 世纪以前,生产方式主要是小作 坊形式,那时的工人既是操作者,也是检验者,制造和检验的职能都集中在操作者身上,因此被 称为“操作者质量
5、管理” 。到了 20 世纪初,科学管理的奠基人泰勒提出了在生产中应该将计划与 执行、生产与检验分开的主张。于是,在一些工厂中建立了“工长制” ,将质量检验的职能从操 作者身上分离出来,由工长行使对产品质量的检验。这一变化强化了质量检验的职能,称为“工 长质量管理” 。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企业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管理分工的概念就被 提了出来。在管理分工概念的影响下,一些工厂便设立了专职的检验部门并配备专职的检验人员 来对产品质量进行检验。质量检验的职能从工长转移给了质量检验员,称为“检验员质量管理” 。 专门的质量检验部门和专职的质量检验员,使用专门的检验工具,业务比较专精,对保证产 品
6、质量起到了把关的作用。然而,它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主要表现在:1、对产品质量的检验只 有检验部门负责,没有其他管理部门和全体员工的参与,尤其是直接操作者不参与质量检验和管 理,就容易与检验人员产生矛盾,不利于产品质量的提高。2、主要采取全数检验,不仅检验工 作量大,检验周期长,而且检验费用高。3、由于是事后检验,没有在制造过程中起到预防和控 制作用,即使检验出废品,也已是“既成事实” ,质量问题造成的损失已难以挽回。4、全数检验 在技术上有时变得不可能,如破坏性检验,判断质量与保留产品之间发生了矛盾。这种质量管理 的方式逐渐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需要改进和发展。 2.2.2 统计质量控制阶段 “事后检验”存在的不足使人们不断探索新的检验方法。1926 年美国贝尔电话研究室工程 师休哈特提出了“事先控制,预防废品”的观念,并且应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理论,发明了具有 可操作性的“质量控制图” ,用于解决事后把关的不足。随后,美国人道奇和罗米格提出了抽样 检验法,并设计了可以运用的“抽样检验表” ,解决了全数检验和破坏性检验所带来的麻烦。但 是,由于当时经济危机的影响,这些方法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