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近年来关于学生和老师幸福感研究文献综述 一、前言 “有幸福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关于幸福感的研究大体分为两种取向:一是主观 幸福感 (SWB, Subjective well-being) , 一是心理幸福感 (PWB,psychological well-being) 1。主观幸福感是衡量人们生活质量的一个综合性心理指标,是评价者个人对其生活质量的 整体评估。 心理幸福感是对人的心理机能的良好状态和潜能的实现程度的评价。 国外幸福感 研究始于 20 世纪 60 年代, 经过 40 余年的发展, 研究方法日益多样、 研究对象日益广泛、 研究成果非常丰硕。研究方法包括定性、定量、和从定性到定
2、量的综合集成方法,研究成果 中论文上万篇, 专著近百本 2。 他们在研究的领域提出了幸福感稳定论( StabilityTheory)、 定值理论(set- point theory)、动态平衡理论、认知比较论( Cognition and Judgment Theory)、应对方式论(CopingStyle Theory)、文化差异论(Cross Culture Theory)以及其 他理论。我国开展幸福感研究始于 20 世纪 80 年代,晚了国外 20 余年,但是发展较快, 取得了很多成果。 二、主体 在现有的关于幸福感的研究中,从研究内容看,关于幸福感的研究到目前为止已经是相 当全面,涉及
3、的内容有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职业幸福感、社会幸福感、人际幸福感等 以及这些幸福感与各种要素的互相影响程度。在人群涉及面上也是相当广泛,学生、医生、 老年人、军人、少数民族等都包括在其中。从研究的学科角度分析,现有研究更多的是从心 理学和教育学学科角度出发的,管理学、社会生态学角、运动人体科学、经济学等学科角度 也有涉及; 从幸福感的影响因素角度分析, 影响不同研究对象的幸福感的因素也是各不相同 的, 不可一概而论。 在每一个研究对象的背后, 研究者考虑的更多的是研究对象本身的特质。 (一)学生 学生主要包括儿童、中学生、大学生、医护专业学生等。在有关儿童的幸福感研究中, 可以把其分为普通儿
4、童,寄养儿童等类别。在普通儿童的研究中,有讨论基础美术与儿童幸 福感关系的。 认为基础美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中发展人的综合能力的重要活动之一, 在培养 儿童的积极性情感,开发儿童潜能、提高儿童审美素养、完善人格,促进创造性思维形成等 多个方面具有独特的、显著的功能。然而,由于现实生活中受到功利主义教育观等诸多因素 的影响, 使得最具有开发儿童幸福能力的美术教育走向了误区, 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儿童幸福 感的缺失和错位 3。在寄养儿童的研究中,学者认为寄养儿童的总体幸福感处在中等以上水 平,表现出正向情感体验较多,消极情感体验较少,各幸福感指标均处于中等水平。生活各 方面的幸福感存在层次性, 表现为低
5、层次需求的满足程度高于高层次需求。 寄养儿童幸福感 的影响因素有:家庭亲密度、同伴支持、生活事件刺激量、消极应对方式和自我概念等 4。 按照学者所研究的范围, 中学生大概可以分为初中生和高中生。 在有关初中生的研究中, 有城镇初中生、沿海地区初中生等分类。城镇初中生的幸福感存在性别差异,女生比男生体 验到更多的幸福 5。初中生的自我接纳水平与幸福感体验呈显著正相关。同时,初中生的自 我接纳对其幸福感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6。在高中生的研究中,高中生心理幸福感整体平均水 平较高,但仍有一定比例的高中生心理幸福感水平较低;随着年级的增高,高中生心理幸福 感逐渐降低; 高中生心理幸福感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
6、, 女生在心理幸福感总水平、 利他行为、 个人成长、环境把握、健康关注层面均显著高于男生 7。此外,还有一些比较性的文章,如: 蒙汉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特点与其价值观发展的相关研究 8高中生与高职生幸福感水 平之比较及影响因素研究 9等。 大学生可以分为普通大学生、师范类大学生、大专学生、聋哑大学生、少数民族大学生 等。对大学生的研究中,大学生的人格特质、社会支持、父母的教养方式、自我价值观、正 负生活事件、应对方式、气质、心理源控制、学业成就归因、就业压力、自我和谐、人际信 任、自我效能感、成就动机、社会支持、自尊等方面都是影响大学生幸福感的因素。如有结 论认为:外向性与主观幸福感得分有显著正相关;神经质与主观幸福感得分有显著负相关; 精神质与主观幸福感有显著负相关。 外向稳定型学生主观幸福感总均分最高, 其次是内向稳 定型、外向不稳定型、内向不稳定型 10。还有一些比较类的文章,如免费与非免费师范生 幸福感、自尊和成就动机的相关研究 11、 民、普高校大学生幸福感与自我概念、生活事 件相关的比较研究 12、 女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