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13 2013 届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题 目 一种多功能搜救机器人的设计 学 院 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 1.前言 机器人大量生产和进入工业部门,代替人从事有害的生产活动,是新的工业革命 特征之一。1982 年美国对未来机器人的发展曾用特尔斐法作过预测。预计今后十几年 里,非伺服、不可编程序的机器人将绝迹。到 1995 年,95的工业机器人为智能、 万能和可编程的机器人。其中一项具体预测是,到 1990 年机器人中 25有视觉功能; 20有触觉功能。在新型装配机器人中,45为可编程序系统。日本机器人协会预测: 八十年代将是日本机器人生产发展的一个重要
2、时期。 中国机器人的研究二十世纪七 十年代开始的,至今已有 30 多年,到目前为止大体分为三个时期:摇篮期,规划发 展期及拓广发展期。但相对于日本,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来说,还处于追赶阶段; 美国 9.11 事件中,其国内主要机器人生产公司和研究机构都组织参加了纽约世贸大 厦现场的搜救工作, 如南佛罗里达大学机器人辅助搜寻与救援研究中心, MIT的IRobot 公司,美国海军的 SPAWAR 研究中心,以及具有五十多年历史的 Foster Miller 公 司等。据时代周刊报道:在最初的十天当中,救援机器人在搜救犬,人工无法抵达的 狭小或危险区域找到十余具遇难者的遗体,与现场搜救工作人员找到的
3、数量基本相 同,但所花的时间却不到现场救援人员花费时间的一半。而我国在四川地震中,据资 料显示, 搜救机器人并未得到很好的利用, 参加搜救的主要还是以消防官兵及搜救犬。 2.功能论证 按照预定要求, 机器人应该满足搜与救两项功能。 搜救机器人集成了温度传感器、 烟雾传感器,可以辅助反映救灾现场情况,同时可以将这些信息发送到上位机,告知 搜救人员搜救时将会遇到的问题。车上装有热释电红外线传感器和无线摄像头,可以 进行较远距离的生命探测,告知搜救人员目标位置。同时当车行进到被困人员前,可 以向其提供营养液,为正式的救援提供宝贵的时间,这一功能是许多搜救车都没有体 现出来的。车上装有机械手,主要帮助
4、搬运压在被困人员身上的物体,同时如搜救车 行进途中遇到障碍,也可以使用它进行搬运排除。无线通讯距离长,抗干扰能力强, 操作指令丰富并可编程,能满足大量操作需求。其硬件功能框图如下: 3.研究内容 本课题设计研究一种多功能搜救机器人,研究了机器人的机械结构、外围电路, 软件时序研究及基于单片机的多路舵机控制方法研究,具体包括: (1)机器人机械结构设计:包括机械装置设计,机械强度测验等,保证搜救机器 人有较好的越野性和抗震能力; (2)外围电路设计:包括电源供应,光检测电路,热释电红外人体检测电路及烟 雾报警电路等; (3)软件时序研究:涉及到舵机的控制信号周期,温度检测元件,电机启动惯性 导致
5、的迟滞效应等,这些在调试中出现不少困难,需单独研究; (4)多路舵机控制算法:讨论算法的选择及具体设计思路。 4.算法选择 FPGA、模拟电路、单片机都可以产生舵机的控制信号,但 FPGA 成本高且电路复 杂。对于脉宽调制信号的脉宽变换,常用的一种方法是采用调制信号获取有源滤波后 的直流电压,但是需要 50Hz 信号,这对运放器件的选择有较高要求,从电路体积和 功耗考虑也不应采用。5mV 以上的控制电压的变化就会引起舵机的抖动,对于机载的 测控系统而言,电源和其他器件的信号噪声都远大于 5mV,所以滤波电路的精度难以 达到舵机的控制精度要求。 利用时间微分法单片机最高可以输出 32 路供舵机使
6、用的 PWM 波。方法描述如下: 将一个 20ms 的周期分成 500 个时间段,初始化时将各通道置高电平,定时器初值设 定为 40us,32 个 PWM 通道的脉冲宽度计数器值放在一个数组内,定时器在每个时间 片结束后进入中断程序,各脉冲宽度计数器都减 1,如果值不为 0,对应输出通道输 出值仍为 1,否则取反。中断结束后定时器再复位,开中断,500 个时间段运行结束 后重新开始一个周期,从而产生周期为 20ms 的 PWM 波。该方法最多能输出 32 路 PWM 波,但是会产生大量中断服务程序,对于多中断系统会导致严重的中断丢失问题,例 如本文所设计的机器人需要利用串口进行双向传输数据的系统。 考虑到上述原因,本文使用的是软件延时法,其程序算法说明如下: 已知舵机对于输入的 PWM 波频率规定为 50Hz,但是其对于相位并无要求,鉴于这 个特点,使用软件延时最多能实现 8 路 PWM 波输出。算法描述如下: (1)A 路输出 2.5ms 脉冲(根据设定角度输出相应时间的正脉冲,不足时间由低 电平补至 2.5ms) ,此时其他五路无输出,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