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与出口关系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与出口关系的的国内文献综述国内文献综述 第一部分:国内第一部分:国内学者学者对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研究趋势对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研究趋势 一、国内对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研究的趋势一、国内对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研究的趋势 图 1: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国内研究趋势 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是当前国际贸易研究的最前沿。 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研 究主要从企业的异质性角度来解释国际贸易问题。2003 年 Melitzd 在产业内分 配和异质性生产率对贸易的影响一文中提出了异质性企业贸易模型。该模型是 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的基本理论框架, 它用一个简单清晰的模型解决了两个基础 性
2、问题: 不同的生产率水平如何影响企业出口决策以及贸易自由化如何影响产业 内资源再配置。 在一定程度上, 相关文献的数量体现国内对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研究的热度。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在 2004 年国内就有关于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方面的研究, 一直到 2008 年, 文献数量有一个比较稳定的增长。 但是在 2008 年以后国内对异 质性企业理论研究文献数量有一个激增, 以较大幅度增值长一直持续到 2013 年。 在 2013 年以后对这方面研究处于一个较高的稳定水平。 从以上对图形的描述可以至少看出两点。第一:国内学者的研究能够紧跟国 际学术前沿领域。第二:2008 年以后文献的数量的激增,很可能与
3、 2008 年的全 球金融大危机有关, 国内学者希望通过把国际前沿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借以探 究中国的贸易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国内学者强烈的时代责任感。 二、国内对“异质性企业二、国内对“异质性企业出口”的研究趋势出口”的研究趋势 0 20 40 60 80 100 120 200220042006200820102012201420162018 国内对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研究情况国内对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研究情况 图 2:国内对“异质性企业出口”研究的趋势图 本文重点考察国内学者在异质性企业理论与我国出口贸易方面的研究。 从上 述趋势图可以看到,国内最早对于企业贸易理论研究的文献出现在 20
4、07 年,直 到 2010 年有一个稳定增长的过程,2010 年到 2013 年也表现出了一个大幅度的 增长,之后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出口贸易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三大马车之一, 但在 2008 年后中国的出口总额出现 2009 年的负增长, 以及之后缓慢增长。 这可 能促使了大量的关于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与中国出口的研究文献涌现。 总之,中国学者对于异质性企业理论的研究保持了一个较高的热情。 第二部分: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简述第二部分: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简述 纵观国际贸易理论的演进历史, 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 新贸易理论和新新贸易理论。 表表 1 国际贸易理论基本情况比较和总结
5、国际贸易理论基本情况比较和总结 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又称“新新贸易理论”(Baldwin 和 Forslid,2004) ,是 最近十年来国际贸易理论研究中最为重要的进展。 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运用在了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的各个方面。 (1)出口、FDI 和异质性企业的国际化选择路径。主要包括异质性企业的出 口选择,不出口、出口、FDI 与异质性企业的选择,贸易自由化的效应,企业异 质性与产业集聚,异质性企业背景下分析贸易政策等 5 个方面的内容。 (2)异质性企业全球组织生产抉择。该部分研究所要回答的问题是,企业是 通过外包还是一体化来组织生产,外包和一体化是在国内进行还是国外进行。 本综述主要考
6、虑异质性企业的出口选择。 Melitz(2003)引入了一个垄断竞争的动态产业一般均衡框架,又将企业生 产率差异纳入到模型中, 理论分析的结果证实只有生产率高的企业会进入出口市 场,而生产率低的企业只为国内市场生产,而且贸易的开展会迫使低生产率的企 业退出市场。该模型从企业追求最大化利润出发进行分析,认为在进入出口市场 存在固定成本时, 企业生产率对于企业出口能否获得利润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导致只有高生产率企业在支付出口市场进入所需的固定成本后才有可能获得利 润,即只有高生产率企业才可能选择出口,从而出口企业的生产率整体上要高于 非出口企业。进一步的分析还表明,更多的贸易自由化有利于高生产率的企业的 发展。该文献所建立的理论模型实际上就构成了新新贸易理论的基础,之后的 很多研究都是以此模型为基础而设定的。 本文主要考察中国企业中的生产率异质性与中国对外出口之间的关系的研 究成果。 第三部分:企业生产率异质性第三部分:企业生产率异质性与中国出口与中国出口 企业的异质性可以表现在很多方面,诸如企业生产率、所有制形式、所在行 业、 所在区域和人力资本等方面, 甚至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