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课题名称:课题名称: 中国金融市场股灾问题研究中国金融市场股灾问题研究 二一五二一五 年年 十月十月 中国金融市场股灾问题研究中国金融市场股灾问题研究文献综述文献综述 摘要:从去年 11 月份开始,我国股市迎来了“大爆发”,在持续期间内,股市迎来了 一波又一波的高潮,然而今年下半开始,这种趋势急转而下,最终形成了“股灾”。本 文针对今年我国股灾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分别从客观和主观原因层面进行探讨,随后 在总结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一系列相应的启示,无论是政府、机构、还是个人投资者, 都应该有所借鉴并采取行动。 关键词:股灾 经济 市场监管 一、股灾成因: (1)
2、2015 年大牛市 中国经济的走势,中国这一轮牛市的兴起,很大程度上与政府的股市发展战略密切 相关。在 2014 年以来的“房地产化” 经济持续低迷的情况下,中国经济增长下行压 力越来越大,政府不得不通过倾向性的政策推动中国股市的 繁荣来摆脱当时经济的困 境。但是如果中国股市暴跌,其作用肯定是反方向的,这种反向的作用会使得股市大幅 震荡,甚至对我国的实体经济产生相当大的影响,而这也正是这次“股灾” 形成的原 因之一。 (2)暴涨暴跌的股市背后的政策效应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资本市场是 这样论述的:“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 系, 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多渠道 推动股权融资,发展并规范债券市场,
3、 提高直接融 资比重。”在这几句话里, “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是资本市场改革 的目标,“推进股 票发行注册制改革” 和“多渠道推动股权融资”是实现增加 股权融资比重的手段和方 法。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之所以对资本 市场确定了这样的发展战略,是基于一 个非常特殊 的国情:一方面是大量的居 民储蓄,另一方面是企业的高负债率。 2013 年 12 月, “中 国国家资产负债表研 究课题组”发布的研究成果中国国家 资产负债表 2013显示, 2012 年中国全 社会的债务规模达到 111.6 万亿元,占当年 GDP 的 215%。而且,2012 年以后这种 趋势不仅没有改变,还在继续恶化。 从逻辑推理看
4、,提高股权融资比重可 以有效解决企业的高负债风险。在债务 总量不减 少的情况下,补充资本金的方 法无疑是降低企业负债率的最好途径。 但 2013 年底至 2014 年上半年,股市 一直在 2000 点上下徘徊,由于二级市场 相当低 迷,新股发行处于暂停状态,通 过股市融资来降低企业的负债率只是奢 望。只有让股 市活跃起来,才能增加新 股发行的数量。为了刺激股市活跃,有 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 措施,其中降低融 资融券客户资金门槛的措施收到了很好 的效果。按照融资融券的规 定,只有账 户资产达到或超过 50 万元的客户才有资 格进行融资融券,而符合该规定 的账户 数量占沪深两市的股票账户的比例很低(
5、不到 1%),2013 年 3 月底,证监会取 消了融资融券业务窗口指导意见,证券 公司可以按照自己的投资者适当性制度 设定业 务门槛。从 2014 年 6 月开始,随着股价逐渐回升,融资的数量迅速攀升, 2014 年下半 年的融资余额从 4000 亿元增 长到 10000 亿元,2015 年上半年该余额从 10000 亿元增 加到 22000 亿元。仅仅通过 融资融券这一个渠道,二级市场就增加 了近 2 万亿元的资 金,推动了股价快速 上涨。除了融资融券之外,场外配资是 投资增加资金杠杆的另外 一种渠道,估 计规模不低于融资融券的数量。按此推 断,至少有 4 万多亿元的资金通 过加杠杆 的方
6、式进入股市二级市场。 从上述分析可见,政府通过投资者 加杠杆的方式来给企业降杠杆的路子在 理论推导上 似乎顺理成章,但实践证明 是难以行得通的。问题的关键在于,政 府的干预扭曲了股 票市场投资者的预期 和行为。股市本身的基本规则是“风险 与收 益对 称” , 高收 益一 定对应 高 风 险。当投资者认知政府希望股市上涨的 意图之后,加之主流媒体 极力渲染所谓 的“国家牛市”“中国股市迎来长期慢 牛”“改革牛”等,实际上等于 政府给 股市 背书 ,股 市 的收 益与 风险不 再 匹 配,似乎可以获得高收益而不需 要承担 高风险。政府信用的介入扭曲了投资者 的行为,每周数百万新开户数量及场外 疯狂的配资行为是投资者扭曲行为的具 体表现。 从时间上看, 投资者大规模入市是 从 2015 年 4 月初开始的。 4 月份以前每周 股票新开 户数量都没有超过 100 万户,而 4 月份之后迅速增加,不仅每周超过 100 万户,而且 刷新了历史纪录,达到了 400 多万户。可见,市场的疯狂是从 2015 年 4 月份达到高潮 的。我们看看当时究竟 发生了什么?当时的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