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苏州园林实习总结报告 江南园林甲天下, 苏州园林甲江南。 短短的三天实习很快就在火车的汽笛声中结束 了,虽然因为身体原因留在医院治疗了一天,只能独自乘高铁回南京,但是总的来说, 这次实习却是收获颇丰,大开眼界。 “虽为人做,宛自天开,源于自然,高于自然” ,本就是中国古典园林营造的基本出 发点,而园林里的山水、建筑无不寄寓著文人的情怀,取材于山野,建制于市井,将对 自然山水的热爱以及对人生的思考托付于实体的园林之中,意境之深远着实令人赞叹。 苏州园林更是其中的佼佼者, 虽低调的隐于城市, 却难掩传承千年的中国传统造园艺术 绚烂的光辉。 “山水花鸟之情趣,唐诗宋词之意境”尽在其中,迷人的不仅是风
2、景,最 是那欲说还休,寓意悠长的诗词题咏,禅悟真道。 回校后,回顾了苏州园林的史料,描摹分析拙政园、留园、网师园、沧浪亭、退思 园的平面和照片,经过仔细的整理和总结,得出以下几点浅要的收获:1.园林历史及成 因,2.园林与城市环境的关系,3.园林灵活多变的空间布局和丰富的空间组织手法,4. 精妙的园林建筑艺术,5.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价值。 一园林历史及成因 1.历史 苏州古典园林多为文人写意山水宅园, 而此类的私家园林最早可追溯到是东晋的辟 疆园,当时号称“吴中第一”。之后历代造园兴盛,至明代,苏州园林达到鼎盛,共有 271 处之多。此次参观的拙政园、留园、网师园,退思园均产生于宋明时期,正是这
3、 些意境深远、布局精巧、文化内涵深邃的园林使得苏州获得“人间天堂”的美誉。由于较 好的保护措施,目前苏州尚保存园林数十处,列全国首位。 2.成因 A.政治经济因素。从宋代起,苏州成为经济文化中心区,百姓殷实,并且很多达官 贵人喜欢到苏州游玩定居,对居住要求也更高,而市井之中,规模受限,内向的园林艺 术应运而生。 B.地理地质因素。苏州是著名的水乡,湖沟塘堰星罗棋布,极利因水就势造园。附 近又盛产太湖石,适合堆砌玲珑通透的假山,可谓得天独厚。 C.文化传统因素。苏州民风历来崇尚艺术,苏州评弹、百年糕点等,千古传承, 长盛不衰,建筑技艺更是视为瑰宝,无论是乡野民居,还是官衙贾第,其设计建造皆一 丝
4、不苟,独运匠心。加之文人墨客多会于此,迁客骚人吟诗作对造就了吴江深厚的文化 底蕴,为苏州园林增添了难以比拟的精神内涵。 这些因素大大促进了苏州园林的发展,在美化居住环境,融建筑美、自然美、人文美为 一体等方面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二园林与城市环境的关系 王澍先生说过“任何建筑都不能完全脱离环境和历史而存在,建筑与环境、文脉不 可割断” ,在如今中国建筑陷入迷茫的时代,苏州园林以其独特而经典的方式在昭示着 古人的智慧。这些园林多居于闹市之中,如拙政园位于苏州市娄门内东北街,网师园则 位于带城桥路阔家头巷内,周围建筑密度大,环境嘈杂,然而它们既没有喧宾夺主式的 压抑环境,也没有单纯的躲避,而是给
5、予环境最大的尊重,不改街景,不事喧哗,静隐 于闹市,唯求“心远地自偏的境界,成为城市的亮点“城市山林” 。 在园林内部,苏州处于江南丘陵区,水网密布,如何处理复杂多变的地形是个大问 题。与当代“大刀阔斧”的“夷平”或“下挖”的处理方式不同的是,苏州园林的设计 格外突出了尊重基地环境的特点因地制宜。随形就势,引水入院,顺因自然,改造 自然,尊重自然,这种处理建筑与环境的方式值得深思、借鉴。 三园林灵活多变的空间布局和丰富的空间组织手法 甫到苏州,老师便强调了此次实习的重点,正是学习园林的布局和空间组织手法。 这次参观的网师园被誉为“小园极则” ,留园则是四大名园之一,拙政园更是“中国园 林之母”
6、 ,在布局和组织上极具代表性。它们几乎都是内向型、 “南厅北水,隔水相望”、 以水面为中心的典型江南宅园布局方式。为明晰这种布局的文化根基,查阅了包括道 德经在内的不少资料,原来这类文人山水写意园林大多凝聚了强烈的道家“无为”思 想,强调天人合一,阴阳相生。所谓“阳盛阴则衰,阴盛则荒凉” ,实体建筑为阳,自 然向朱雀之南,自然山水为阴,故而面向玄武之北,以阳围阴,符合道家“阴阳相生, 有无相成”的天地观。 此外,园林在布局上还强调疏密有致,黑白分明。这一点拙政园体现的最为清晰、 经典。以建筑为图,山水花木为底进行图底分析, “图”在中部远香堂附近较密,建筑 之间彼此关联,化零为整,聚散相依,图底对比明显;西部则较为分散,卅六鸳鸯馆、 浮翠阁、留听歌等虽然体量不小,然布局稀疏,建筑单体之间没有形成完整体系,似景 上点缀,底在这却有图之感。这种布局恰合拙政园“疏朗、淡薄”之意,达到情景交融 的艺术效果。书法中有“宽处可以走马,密处难以缝针”之说,细想之,苏州园林也有 这般韵味。 苏州园林在空间组织方面的艺术手法更是中国造园艺术的顶峰。 借景、 对景、 分景、 隔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