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文献综述文献综述 摘要:摘要: 齿轮传动技术是机械工程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机械工程 技术的水平, 因此, 齿轮被公认为工业和工业化的象征。 为了提高机械的承载能力和 传动效率, 减少外形尺寸质量及增大减速机传动比。但是这种传动是一种内啮合传 动,由于内、外齿轮的齿数差少,易于产生各种干涉,计算比较复杂,正确选择几何 参数的步骤比较复杂。国内外的少齿差行星齿轮传动正沿着高承载能力、高精度、高 速度、高可靠性、高传动效率、小型化、低振动、低噪音、低成本、标准化和多样化 的方向发展的总趋势。 关键词:关键词:少齿差齿轮传动;渐开线;Solidworks 建模; 、引言、引言 从
2、60年代以来,在渐开线少齿差行星齿轮传动这方面,国内外发展的很快,主要 用于大传动比、 小功率的传动。 其传动比可以达到115。 大多数传动的效率小与10KW, 效率可以达到80-90%。我国以制成的这类减速器的最大功率为45KW 2、研究现状、研究现状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1) 、国外研究综述: 早在1949 年, 苏联学者就从理论上解决了实现一齿差传动的几何计算问 题。但直到1960 年代以后,渐开线少齿差传动才得到迅速的发展。目前有柱 销式零齿差十字滑块、浮动盘等多种形式。 1960 年代, 国外就开始探讨圆弧少齿差传动, 到1970 年代中期, 日本已开 始进行圆弧少齿差行星减速器的
3、系列化生产。这种传动的特点在于: 行星轮 的齿廓曲线用凹圆弧代替了摆线, 轮齿与针齿在啮合点的曲率方向相同, 形 成两凹凸圆弧的内啮合, 从而提高了轮齿的接触强度和啮合效率, 其针齿不 带齿套, 并采用半埋齿结构,既提高了弯曲强度又简化了针齿结构。 此外, 圆 弧形轮齿的加工无需专用机床, 精度也易保证, 而且修配方便。世界上的一 些发达工业国家如德国、英国、日本、美国等在少齿差齿轮行星的研究、生 产制造和应用方面处于领先地位。世界上一些先进的工业化国家, 如西德、日本、英 (2) 、国内研究综述: 1956 年我国著名的机械学家朱景梓教授根据双曲柄机构的原理提出了一 种新型少齿差传动机构,
4、该机构的特点是当输人轴旋转时, 行星轮不是作摆 线运动( 高速公转与低速自转的合成) , 而是通过双曲柄机构导引作圆周平 动。这种独特的“双曲柄输入少齿差传动机构”得到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评价。 1958 年开始研制摆线针轮减速器,1960 年代投入工业化生产, 目前已形成 系列, 制定了相应的标准, 并广泛用于各类机械中。 1960 年制成第一台二齿 差渐开线行星齿轮减速器, 其传动比为37.5, 功率为16 kW,用于桥式起重机 的提升机构中。双曲柄输入少齿差行星齿轮传动的优点是: 能使行星轴承的 载荷下降, 而且当内齿板作为行星轮时, 行星轴承的径向尺寸可不受限制, 从而提高了行星轴承的寿命
5、。另外, 这种传动不需要输出机构, 还可实现平 行轴传动,效率高, 适用性强。 但是, 由于历史原因, 双曲柄输入式少齿差传 动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 直到近十几年才逐渐为人们所重视。 1985 年重 庆钢铁设计院提出了平行轴式少齿差内啮合齿轮传动三环减速器, 但 是这种减速器的一根曲轴上要安装三片内齿板, 需制成偏心套机构, 存在着 结构复杂、加工分度精度要求高、曲轴联接结构表面产生微动磨损、三套互 为120的双曲柄机构之间存在过约束等问题。1993 年重庆大学博士崔建昆 提出新型轴销式少齿差行星齿轮传动, 并对其进行了理论分析。随着少齿差 行星齿轮传动研究的深入, 已成功地开发出不少新的
6、渐开线少齿差行星齿轮 传动形式。目前, 我国研究出一种连杆行星齿轮传动平行轴式少齿差 内齿行星齿轮传动。该类传动是以连杆内齿轮( 齿板) 为行星轮, 采用双曲 柄输入, 且无输出机构。主要有一齿环( 一片连杆行星齿板) 、二齿环( 两 片连杆行星齿板) 、三齿环及四环等结构形式的减速器。 3、总结、总结 毕设“数控车床主传动系统”这个课题的研究设计,是对所有课程一次深入的综 合性的复习,也在设计过程中拓展了更多的相关专业知识面,是一次理论联系实际的 适应性训练。该次设计不仅能锻炼自己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查阅 手册及书籍资料的能力,为以后毕业后工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不过,单单只靠一次 综合性设计要让学生熟练掌握机械设计的精髓是不太现实的, 我们所掌握到的设计很 多只是理论性的,现实中的因素在一些应用设计中也是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有些需要 用到些经验公式。 还用, 现在我们本科阶段查找专业资料能力还有欠缺, 只能从外行, 通常的渠道得到。对专业网站的了解和搜索能力还不足等等,这些都是我们今后所需 要提高的。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1 冯澄宙. 渐开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