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目目 录录 目 录 0 第一章 矿井概况 1 第一节 矿井基本概况. 1 第二节 矿井开拓概况. 6 第二章 采区基本开采条件 6 第一节 采区基本条件. 6 第二节 采区开采煤层条件. 8 第三章 采区巷道布置 9 第一节 采区上山布置方案 9 第二节 采区主要生产系统. 13 第三节 采区开采顺序. 14 第四章 采煤工作面采煤工艺及劳动组织 15 第一节 采煤工作面采煤工艺. 15 第二节 工作面劳动组织. 27 第三节 工作面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28 第五章 采区通风与安全 29 第一节 概况. 29 第二节 采区通风方式及系统. 30 第三节 采区风量的计算及分配. 30 第四节 采区
2、总风压及等积孔的计算. 32 第六章 安全技术措施 33 第一节 防瓦斯爆炸措施. 33 第二节 防灭火措施. 33 第三节 防矿井火灾措施. 34 第四节 防矿井突水措施. 34 第五节 防煤与瓦斯突出措施. 35 第六节 其它预防措施. 35 参考文献. 36 1 第一章第一章 矿井概况矿井概况 第一节第一节 矿井基本概况矿井基本概况 一、交通位置一、交通位置 成庄矿井位于晋东南地区,跨沁水县和泽州县,距晋城市中心 20km。井田 地理位置优越,太焦铁路由矿区东部通过,向南可与京广、焦枝及陇海线相接; 向北至榆次与同蒲铁路相连。公路运输北至长治、太原,南至焦作,西至侯马, 交通便利。 地层
3、从老到新有:奥陶系中奥陶统马家沟组,石炭系中石炭统本溪群、上石 炭统太原群,二迭系下二迭统山西组及下石盒子组、上二迭统上石盒子组,第四 系中更新统、上更新统及全新统。 二、二、 井田境界井田境界 北与大阳井田邻接,南与寺河井田北界为界,东以煤层露头、长河最高洪水 位及地方煤矿边界为界;设计西以长 29、长 5、321 三个钻孔连线为界。本次设 计成庄井田范围井田总面积为 14.76km 2。井田位置示意图见图 211 二二 、矿井储量、矿井储量 井田内共有可采及局部可采煤层 3 层,自上而下分别为 m1、m2、m3、全部 可采其中 m3 号煤为全井田主要可采煤层,也是目前正在开采的煤层。 设计
4、储量计算表 (单位: 万吨) 煤 层 编 号 块段 面积 (km 2) 工业 储量 (万 吨) 平均 厚度 (m) 容重 (t/m 3) 永久煤柱损失 设计储量 矿界 工业广场 小计 3 14.76 13308 6.44 1.4 315.56 162.29 477.85 12830.15 2 图 211 井田位置示意图 四、地质构造四、地质构造 井田构造形态主要为一走向北北东(北部)逐渐转折为北东向(南部) ,倾 向北西的单斜构造。地层倾角为 315,一般均不超过 10。 井田内褶曲发育,共有六组背、向斜,但背、向斜幅度不大,两翼平缓、开 阔。井田内共有断层 20 余条,均为正断层,断层最大落
5、差未超过 30m。另外, 建井及生产期间发现了一些小断层,这些小断层落差一般在 26m 之间。 3 五、煤层五、煤层 含煤地层为上石炭统太原群及下二迭统山西组,总厚度 116.97185.15m, 平均厚 141.73m。含煤 11 层,煤层总厚度 14.23m,含煤系数 10%,其中可采及 局部可采煤层 4 层,煤层编号自上而下为 3 号、5 号、9 号、15 号。可采煤层厚 度 12.15m。 3 号煤层为全井田主要可采煤层,平均厚度为 6.44m。其顶板一般为粉砂岩 或泥岩,常有薄层炭质泥岩或页岩。伪顶厚 0.1m,层理发育,质软,随采随落; 直接顶为 12m 厚的深灰色粉砂岩,质较坚硬
6、;老顶为灰色中粒砂岩,一般厚 18m。底板为深灰色粉砂岩或泥岩,一般厚 2m。 可采煤层特征见表 122,煤层综合柱状见图 121。 六、煤六、煤质质 井田内均为中等变质的无烟煤。各煤层的物理性质相似,多以亮煤、镜煤及 暗煤为主,坚硬致密,层理或节理裂隙发育,常被方解石或黄铁矿脉充填,燃点 与耐热强度(热稳定性)均很高。3 号煤层为低中灰,低硫煤,易选。洗煤硫 的含量为 0.36%0.54%,平均为 0.42%,灰分在 10%以下,煤的发热量在 33.49MJ/kg 以上,灰熔点 T2大于 1250 表 122 可采煤层特征表 含 煤 地 层 煤 层 编 号 厚度(m) 最小最大 平均 煤层间 距 (m) 夹石 层数 稳定 情况 可采 情况 顶底板岩性 顶板 底板 山 西 组 3 4.757.15 6.44 13 04 稳定 全区 可采 粉砂岩 泥 岩 泥 岩 粉砂岩 煤质工业分析结果见表 123。 七、瓦斯七、瓦斯 从矿井的生产实际情况来看,浅部瓦斯较低,但瓦斯从东向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