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土地纠纷问题调查分析及其对策土地纠纷问题调查分析及其对策 众所周知发展农村经济是“三农”工作的首要任务, 而农村的稳定 则是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作为一名农村长大的孩子,对农村问题看得 也很清楚。近年来,随着农业税减免,粮食直补的发放等一系列强农 惠农政策的实施,以及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步伐的加快, 农民对土地 的热情日益增加。然而,相应的问题也陆续出现。据调查*2006 2010 年四年间共发生民事纠纷案件 100 余件,其中涉及农村土地 纠纷问题的就占总量的 42%左右。由此可见,农村土地纠纷问题已 日益突出。土地纠纷极易引发群体性事件,导致农民和农民、农民和 投资者之间的冲突,造成经济
2、损失和人员伤亡,严重影响社会稳定。 解决农村土地纠纷问题已成为各级政府的当务之急。然而,要想寻求 一条切实可行的解决途径, 就必须对当前农村土地纠纷问题产生的根 源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为此,本人利用暑期时间,走访村民对本 村就土地纠纷问题进行了仔细的调研和深入的分析。 一、土地纠纷的类型 农村因土地纠纷引发群体性事件的原因错综复杂, 既有历史遗留的问 题,也有现实工作中的不足;既有农民自身法制观念的淡薄,也有基 层组织和干部队伍建设方面的薄弱。归纳起来主要有下面几种: 1.土地权属不清。长期以来,农村体制虽然相对稳定,但农村土 地使用权模糊不清,管理不当,导致土地权属争议不断, 而由于缺 乏
3、必要的资料作为凭证,又给土地确权解决纠纷增加了困难。我八巨 镇*原有土地 2500 余亩,据悉这些土地资源除极少数在土改时划 归集体所有外,都是国有土地,但是使用权却从来没有明确过,加上 部分私人私自买卖土地作为其谋利的工具,土地纠纷增多在所难免。 以平整土地分田到户为例,就发生过土地纠纷,以至于至今仍有部分 农民无地可种,剩余土地变成了一片荒野。 2. 经济利益驱动,激化土地矛盾纠纷。随着因新农村建设步伐 2 的加快,农村城镇化、工业化迅速发展,土地征用增多,土地价值凸 显。土地补偿款纠纷也增多。根据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第 26 条 规定:“土地补偿归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地上附着物及青苗补偿
4、 款等,数额有限,其它土地补偿款则归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当然村 集体应当依法进行合理支配和使用”这种现象在当今尤其严重。 3.依法用地观念差,越权发包的情况时有发生。农民依法用地的 观念比较薄弱, 不安国家规定合理使用,而是凭自己的意愿违反有关 规定使用土地,给临地使用权造成侵害,由此引起纠纷。这种纠纷主 要表现为宅基地和经营性土地, 比重纠纷约占土地纠纷的 40%左右。 另外,有的村干部对集体土地的开发使用权缺乏科学规划,土地用途 管制制度不落实,村委会或村民自作主张越权越级向外发包土地,由 于村干部法制观念淡薄,不依法行使权利,因此产生土地纠纷。如我 村民委员会在不经任何允许的情况下, 将
5、本村的一块土地转让给二巨 煤矿使用,引起村民上访,后经政府级村民协调后才得以解决。 4.政府征地遗留问题得不到解决,诸如因兴建公路、 大型厂矿建 设等需要统一征收农民土地。本来,统一规划、统一布局、统一建设 是一件造福于民的好事,但政府征用农民土地后, 却没有给农民合理 的补偿,因此而引发土地纠纷。 5.因分家引发的纠纷。近年来,父母与子女、兄弟之间因分家引 发土地纠纷也是一种形式。父母与子女、兄弟之间分家后,有的土地 因分割过于零碎,不便于种植和经营;有的因分割不均,使一方当事 人的利益遭受到损害,因此产生了土地纠纷。 6. 因代耕代种引发土地纠纷。以前,不少农民弃田荒地,外出 打工赚钱,既
6、摞荒了土地,又不承担国家税费。村干部为使税赋不落 空,让其它农户代耕代种,农户履行了税费义务。现在,原承包户回 来, 找代耕户要自己的承包地, 而代耕户又以种种理由拒绝还给土地, 由此双方发生纠纷。 二、化解土地纠纷的对策与建议 我认为处理农村土地纠纷,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以全 3 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出发点, 按照“既尊重历史, 又考虑现状”的原则, 防止局部问题向全局转化、经济问题向政治问题转化,全力维护农村 的社会稳定。 1.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解决土地纠纷问题, 要充分认识解决农 村土地纠纷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村民委员会等部门应力争从根本 解决农村土地纠纷问题。 2. 做好矛盾纠纷和不稳定因素的排查和调处工作,积极预防群 体性事件的发生。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入群众,及时排查矛盾纠纷及不 稳定因素, 对发现的苗头和问题, 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防范化解。 3. 建立健全调解仲裁机构。建立和完善镇、村调解机构,选配 有一定工作经验和专业知识的人员为调解员, 同时要定期对调解员进 行培训学习,以提高他们的政策水平和调解纠纷、化解矛盾的能力。 对各类土地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