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调研地点:*第二人民医院 调研目的: 本课程设计属医疗类建筑。 医疗建筑功能复杂, 流线较多, 且要求洁、 污流线必须严格分开, 从总平面布局到单体设计都有一系列的功能问题需要解决。 通过本次课程设计,培养学生处理复杂功能关系的能力,并在空间组合、结构选 型、建筑造型、场地设计等方面进行一次全面的训练。 调研结果: 1 建筑出入口的设置 出入口的设置时是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包括门诊,急诊,后勤,污物 等出入口;门诊,急诊出入口的设置要考虑到数量和位置的选择;后勤的出入口 前有一定集散场地;污物出入口要设置的较隐蔽,易清洁。 2 流线分析 医院大楼分门诊入口,住院入口,急诊入口等,因此这三
2、个入口也就分出了 三条人流路线。人流通过门诊入口进入大厅,经过总服务台的咨询分散到各个门 诊部,两个楼梯连接楼上空间。急诊入口直接连接急诊大厅,这部分主要为工作 人员流线,与外部人流分开。住院入口主要分散前来探病的人流路线。医院的出 入口设置避开了城市主干道,次干道缓解了主干道上的人车流,并引导车人流进 入医院。门诊与住院部入口分开设置,有效地组织了流线关系,避免了建筑外部 的流线交叉。 医院建筑设计要求 总平面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功能分区合理,各种流线组织清晰; 洁污、 医患、人车等路线清楚,避免交叉感染; 建筑布局紧凑,交通便捷,管理方便; 减少能耗;最大可能保持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应保证住
3、院部、手术部、功能检查 部、教学科研用房等处的环境安静;病房楼应获得良好朝向或景观;应留有发展 或改、扩建余地,并作出拟发展或扩建规划;应有完整的绿化规划; 对废弃物的处理,应作出妥善的安排,并应符合有关环境保护法令、法规的 规定。提倡城市或地区集中处理,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环境设计应充分利用地形、防护间距和其它空地布置绿化,并应有供病人 康复活动的专用绿地。 应对绿化、装饰、建筑内外空间、环境和室内外标识导 向系统等作综合性处理。在儿科用房及其入口附近,宜采取符合儿童生理和心理 特点的环境设计。病房的前后间距应满足日照要求,且不宜小于12m。建筑物出 入口门诊、急诊、急救、住院应分别设置出入
4、口。出入口均应为无障碍出入口。 门诊、 急诊、 急救和住院主要出入口处, 必须有机动车停靠的平台及雨棚。 如设坡道时,人行坡道坡度按无障碍坡道设计。 二层及二层以上的医疗用房宜设电梯,三层及三层以上的医疗用房应设电 梯,且不得少于二台,其中一台为无障碍电梯。供病人使用的电梯和污物。楼梯 的位置应同时符合防火疏散和功能分区的要求。踏步宽度不得小于 0.28m,高度 不得大于 0.16m。疏散楼梯宽度不得小于 1.30m。平台深度,不宜小于 2 米。门 宽度应与疏散楼梯宽度相匹配,门的开启不应影响疏散。 儿科 应自成一区,宜设单独出入口。应增设的用房:预检处、候诊处、儿科专用厕所 和隔离诊查室,隔
5、离厕所。隔离区应有单独对外出口。宜单独设置的用房:挂号 处、药房、注射、检验、输液。候诊处面积每病儿不宜小于1.50m 2。设置位置与 平面布置: 急诊部应自成一区, 单独设置出入口, 应便于急救车、 轮椅车的停放。 如设直升机停机坪,应与急诊部有快捷的通道。急诊部与门诊部、医技部、手术 部应有便捷的联系。急诊、急救应分区设置。 个性化医院设计的探索与思考个性化医院设计的探索与思考 医院总体规划设计步骤:A分析医院的构成与面积分配,确定功能区划建 筑师应掌握当地气候自然条件(如日照、风向、温度等)、用地地形地貌、周围道 路关系和基础设施情况, 最重要的是结合医院建设项目各部具体内容要求和不同
6、内容各自特点确定医院功能分区内容与面积分配, 确定建筑物(群)的彼此之间的 关系,及相对位置和从属或服务的关系,规划设计出建筑物(群)功能区的基本布 局。在功能区划设计中另外需解决好动静分区、洁污分区、医疗区与办公后勤区 分隔独立,互不干扰的要求。 设计合理的外部交通流线:医院建筑的交通组织最复杂,内部交通组织通常 到单体建筑设计时才涉及到, 而外部流线则应在总体规划设计中就予以充分考虑。 基本的流线为人流(分为门诊病人、住院病人及家属、医务人员),车流(分外来 车辆和内部车辆主要是救护车),物流(包括供应流线、污物流线、尸体运输线 路等),要求做到彼此独立无交叉干扰。另外,外部交通还应考虑群体建筑间相 互连系的途径,这些路由包括规划新建建筑之间的连接,及新建建筑与规划保留 的建筑之间的连接。 病房个人领域空间的限定病房个人领域空间的限定 患者因病入院,希望能远离外界干扰,按自己的意愿支配环境,维护个体的 私密性。如果在多床间病房的设计中,变化平常布局形式为病人提供明确的个人 领域空间,就能更好地满足病人对私密性的要求。 公共交流空间的创造公共交流空间的创造 病人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