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新型农村医疗制度的推广现状及成效新型农村医疗制度的推广现状及成效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体系的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体系的建立 一、一、我国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的我国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的历史历史沿革和发展现状沿革和发展现状 我农村医疗保障体系,是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出发逐步建立起来的。 新中国成立之初,广大农村中除少数个体开业的中医和中药铺外,基本上没有任何医疗卫 生设施,广大农民贫病交加。面对严峻的形势,中国政府制定了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 结中西医、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以农村为重点的卫生工作方针,逐渐在全国农村建立 起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网,乡村医生队伍和合作医疗制度,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农
2、村 卫生模式。这样在农村形成了以土地班长为基础,集体保障为主体的医疗保障体系,在人民 公社时代,由于集体经济的支持,农村合作医疗发展的最高峰曾经覆盖了 90%的农村生产大 队和 95%的农村人口。 80 年代以后,我国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包产到户,人民公社集体组织解 体,集体保障的基础随之瓦解,农村基层卫生组织失去了集体经济依托,在没有资金投入的 情况下,大部分走向市场化、商业化,变成了营利性的私人诊所,农民医疗保障实质已变成 一种农民依托土地、以家庭为主题的自我保障。 自 1990 年以后,中国政府在农村医疗保障领域的政策选择是“恢复和重建”合作医疗执 度。在整个 90 年代尽
3、管中央曾多次下令要 “重建、完善和发展”合作医疗制度,但即使在 “恢 复和重建”高潮的 1997 年,合作医疗的覆盖率也仅占全国行政村的 17%,农村居民参合率仅 为 9.6%,农村整体的医疗保障体系依然没有建构起来,结果是农村居民“因病致贫”“因病返 贫”问题日益严峻。 至今,以新型农村医疗合作为主体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虽已显成效,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 也出现了许多问题:合作医疗基金筹集困难,由于种种原因,出资主体资金的不到位直接影响 到医疗合作制度的启动与执行:一些地区的试点推广结果农民的参合积极性并没有设想中那 么高,有些地区甚至不足 50%,与国家政策制定最初的设想还存在较大的距离,直接影
4、响了 新型医疗合作的推行质量。既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一项利国利民的民心工程,为何会在实 践领域出现诸多问题,达不到政策制定之初的预定目标呢?种种迹象表明,新型的农村医疗 合作制度仍然存在制度上的缺失和政策执行中的不力,从公共选择理论的角度出发,我们可 以对问题出现的根源进行透析,期待提供解决新型农村医疗合作问题的框架知道,进一步完 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 2002 年 10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明确指出: 要“逐步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到 2010 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 度要基本覆盖农村居民”,“从 2003 年起,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
5、除市区以外的参加新型合作 医疗的农民每年按人均 10 元安排合作医疗补助资金,地方财政对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的农民补 助每年不低于人均 10 元”,“农民为参加合作医疗、抵御疾病风险而履行缴费义务不能视为增 加农民负担”。 2004 年 1 月,为了进一步推进新农合制度的发展,国务院转发了卫生部等部门下发的 关于 进一步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 。同时要求地方政府加强对试点工作的指 导,在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的同时不断调整完善试点方案,以做实试点工作。 本着多方筹资,农民自愿参加的原则,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试点地区正在不断的增加, 通过试点地区的经验总结,为将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全国的全
6、面开展创造了坚实的理论与 2 实践基础,截至 2004 年 12 月,全国共有 310 个县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有 1945 万户, 6899 万农民参合,参合率达到了 72.6%。 2006 年,卫生部联合七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快建立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的 通知 进一步明确了扩大试点工作的目标和要求,要在 2006 年试点县的数量达到全国县总数的 40%, 2007 年达到 60%,到 2008 年全国实现基本覆盖。同时在加大中央和地方财政的财政支持 力度、加强合作医疗管理能力建设、加强农村医疗服务监管等方面做了明确部署。 2007 年 3 月 5 日,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向大会所作 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 2007 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范围扩大到 1451 个县(市、区), 占全国总数的 50 7%,有 4 1 亿农民参加;中央财政支出 42 7 亿元,地方财政也相应增加支出, 较大幅度提高参加合作医疗农民的补助标准” 。 2008 年,在关于做好 2008 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的通知指导下,各级财政对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