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寒假寒假实践实践报告报告 在电视台实践了一个月, 虽然时间不长, 但收获颇丰。 我从一个懵懂的学生, 逐渐成熟了起来。 刚进入电视台时,对环境很陌生,什么都不懂,有点怯场的感觉,也经历了 几天“哑巴”状态。但这里的老师都很好,带我的是个女老师,她向我介绍办公室 的工作情况,对我的实践情况作了指导,让我明确了自己来这的目的,让我不再 麻木。首先坚持了每天早上向老师问好,渐渐的和这里的老师熟悉起来了,感觉 也自在了, 慢慢的喜欢上了这里的一切, 处于这样一种文化氛围比较浓的环境中, 学习也越来越有感觉。 在开始的两个星期里,那里的老师指导我看他们以前发的稿,熟悉电视新闻 的写法,慢慢的进入新闻状
2、态,还让我参与他们的组织学习。电视新闻都很简洁 明了的,文字说明少,大部分用画面去表达。我刚开始的练习写稿的时候,就不 注意简洁,普遍稿写的冗长,这是在以后的写稿过程中要改进的地方。 这段期间的学习,让我明白了学校里学的东西不是没用,而是需要实践来检 验。在学校里老觉得这也学那也学,以后出去能起多大作用。但事实证明那些东 西在特定时候,特定地方能发挥很大作用。刚开始进台的时候,真的不知道自己 所学的东西用在哪里,后来发现这里的老师都是独立完成单篇稿件,也就是采、 编、制作都是一个人独立完成。这就要求你摄像、写稿、制作都要熟练。这让我 知道了我所学的那些杂的东西并不是没用,到这里就能连成系统起来
3、用了。但在 实践中,我也发现学校里学的东西还是远远不够的,很多知识、经验还需要在实 践中慢慢积累。 如果将实践比喻成一次练武,那么请容许我将之前学过的太极拳挪来用用, 我要将这个过程分段上个名,也许这有助于自己的回忆和读者的逻辑理解。 “ “野马分鬃野马分鬃” ”,实地初步勘察,实地初步勘察 虽然自己在沭阳生活了那么多年,但却一直对沭阳电视台毫无概念,只是 少有意识地知道。但既然是电视台一个,那么也是很有气魄的了。但那天当真 来到电视台大门口,却不敢相信了。到里面一瞧,七层楼的电视台中央有个小 天井,面积形如酒店一般。六楼是电视台的制作室,而五楼则是电视台的新闻 部。 实践第一天的第一件事就是
4、和冯记者、美华她们一起打扫卫生。五楼的新 闻部地方不大,进出的记者都是随便坐的,也没有明确哪张椅子有主人。初来 电视台多少有点拘谨,但慢慢发现这也不是什么龙潭虎穴,大家相熟之后也就 随便多了。说到里面的人员组成部分,平均年龄应该是 30 左右。 新闻部里面没有什么特别可言,三台电脑均不能上网,要上网就只有到主 任室。在大办公室的墙上有一块白板,从那里可以知道每天的采访安排,采访 任务、负责记者、出行时间和使用的车辆器械等。我们实践生是没有固定的老 师的,换言之,每一位记者都是我们的老师。每天照白板上的行程来领出访工 作,事先打个电话给记者,只要对方同意便可同行。 初来报道,胆子又小,做起事来小
5、心翼翼的,其实也没有什么事可做,都是 看电视、读报,偶尔帮忙打打稿而已。进出的记者很频繁,想记住他们的名字 着实还要使点功夫呢。见墙上有张记者名单,我立马抄写一份,听闻某记者被 唤作“*雯”的,当即对号入座找到全名,这样做虽然效率低,但能对得上号已属 不错,当然也只是我这种比较内敛的人才做的。 “ “白鹤亮翅白鹤亮翅” ”,第一次以,第一次以实践实践记者身份记者身份“ “出镜出镜” ” 实践第二天跟着黄记者、赖记者还有新来的见习记者一起前往医院采访。黄 记者在车行途中简单之至地说了下采访的内容。到了医院,我们先拍了当下前来 天灸的群众,之后再上楼与约好的医生谈谈关于麻疹的谣传一事,最后下楼到门
6、 诊部采访关于腹泻的防治。做采访的时候,黄记者说让新手试试,但俐伶心怯, 说还是让我这个“专业的 ”先来吧。于是,我把着麦克风,默记了一下问题,再 将它往前一送,大大方方地干了起来,殊不知,受访的老医生竟然紧张得口吃起 来。结果匆匆收场,但尽管效果不佳,新闻最终还是出街了。 回去之后,黄记者让我在网上查查资料,再写一条关于防治腹泻的稿子。我 木讷了,整个过程只是拍了老医生口齿不清的几个镜头,要组装成可以出街的新 闻,这容易吗?结果上网吧一查,原来近段时间关于腹泻的各地的报道还当真不 少呢,再到医疗网了解下,一条简短新闻就算出炉了!对于这种做新闻的手法, 我保留个人意见。首先,新闻报道始是本着“ 应知未知而须知”的原则的,像天 灸、麻疹、腹泻这些,都是网上早已报道过了的,可以说是跟风报道!但话又说 回来吧,饭要吃,而且天天都得吃,一年 365 天,许多新闻做起来因而有了周 期性! “ “海底针海底针” ”,在,在实践实践的过程中让我懂得做新闻要学会的过程中让我懂得做新闻要学会“ “掂量掂量” ” 每天早中晚我都会盯着白板上的采访分配,希望每日至少领一条新闻做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