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基于单片机的低成本心电监护系统设计 开题报告 1 1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心血管疾病,特别是冠心病和心源性猝死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常见的疾病, 过去只是在老年人群体中发病比例较高,但随着事业及家庭双重重担的压力,近 年来中年人的心脏病的发病率也呈现升高的趋势。常规的静态体表心电图(12 导联)是各种心脏疾病的重要检查手段,一般是在医院专业技术人员操作心电图 仪将病人的心电波形记录在心电图纸上,然后进行阅读和分析,为医生提供有用 的临床诊断资料。然而,有时患者常常自感心慌胸闷不适,待赶到医院进行检查 时,往往又错过了出现异常的短暂变化期,查不出问题使得医生不能及时掌握患 者的心跳记录。
2、现在,无线遥测技术已经成为产品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从发 展的角度来看,医疗监护产品的无线化、网络化是发展趋势,移动型、具备无线 联网功能的监护产品将成为未来市场的主流,另外, 远程医疗的发展也将使无线 监护与无线互联技术大有用武之地。无线应用的前景广阔,因此研制开发无线监 护产品势在必行。心电监护是远程医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利用现代通信 技术、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网络技术等来对受试者进行长时间的心电监测, 受试者的活动范围可以不受医院的限制。 研究心电监护的目的和意义在于:缩短了医生和患者之间的距离,为患者提 供及时救助,减少患者或医务人员的旅途奔波;对自理能力较差的老年人和残疾 人
3、的日常生活实施心电监护, 不仅能对受试者的心电信息进行准确、 及时的监测, 提高诊断的科学性和全面性, 还可以充分评估监护对象的独立生活能力和健康状 况,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心电监护可以在患者熟悉的环境中进行,减轻了患者 的心理压力,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对健康人群的远程心电监护,可以发现疾病 的早期症状并予以预警和提示,从而达到保健和预防疾病的目的。因此,心电监 护对于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的提高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 2国内外在该方向的研究现状及分析国内外在该方向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监护系统的发展, 可追溯至 1962 年, 北美建立第一批冠心病监护病房 (CCU) , 以后,监护系
4、统得到了迅速发展,随着计算机和信号处理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 临床对危重患者和潜在危险患者的监护要求的不断提高, 对 CCU/ICU 监护系统功 能要求也不断提高;19881997 年的 10 年间,一大批有价值的项目相继启动, 它代表了第二代远程医疗,其声势和影响远远超过了第一代技术。在远程医学系 统的实施过程中,美国和西欧国家发展速度最快,联系方式多是通过卫星和综合 业务数据网(ISDN),在远程咨询、远程会诊、医学图像的远距离传输、远程会议 和军事医学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目前,监护系统除具有以前的多参数生命体征 监护的智能报警外,还要求在监护质量以及医院监护网络方面有进一步的提高, 以更好
5、地满足临床监护、药物评价和现代化医院管理的需要。 中国金卫医疗网络即卫生部卫生卫星专网于 1997 年 7 月正式开通。 它可以为 各地疑难急重症患者进行远程、异地、实时、动态电视直播会诊,它已成功地进 行大型国际会议全程转播、组织国内外专题讲座、学术交流和手术观摩数十次, 标志着我国医疗卫生信息化事业跨入了世界先进水平。1997 年 9 月,中国医学 基金会成立了国际医学中国互联网委员会 (IMNC) 。 该组织经过十年三个阶段即: 电话线阶段;DDN、光缆、ISDN 通讯联网阶段;卫星通讯阶段,逐步在我国开展 医学信息及远程医疗工作,目前开展了可视电话系统的远程医疗。 现有监护产品的分类:
6、 1) 按产品性能和使用功能分为多参数固化式监护仪、便携式监护仪、插件 式监护仪和中央站监护仪。 2) 按监测参数方法可分为无创生命参数监测、有创参数监测及特殊测试参 数的监测(血气、生化分析监测、除颤及特殊麻醉气体的监测) 。 21 ECG(心电图)监测的发展历史: 最早,医务人员对 ECG 的监测和需求,是从危重病人抢救开始的。 1)1933 年:Hooker 首次进行实验动物心脏复苏,通过密切观察心脏跳动状 况,来总结和判断病人的危重抢救效果。 2)1943 年:Claude Beek 首次在手术室内实施电除颤,开始 ECG 的监测和 临床应用。 3)1952 年:Zoll 首次推出心脏起搏术,通过对心脏功能未完全恢复的病人 进行起搏、监护,使病人得以康复; 4)1956 年:体外除颤仪问世,提高了危重病人抢救的存活率; 5)1960 年:Kauwenhoven 报道胸外心脏按摩有效,心脏复苏技术日渐成 熟; 6)1970s:持续床边 ECG 监测,能够适时不断地监护病人的 ECG 状况,使得 心脏病人及危重病人得以密切和连续的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