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 本课题来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课题来源: 教学楼是现代教育的服务设施,是学生接受知识的场所,应坚持典雅、庄重、 自然又具人性化才是其本质特征。近年来校园集约化发展已逐渐成为一种趋势, 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高密度规划。包括校园整体高密度和教学区建筑的 局部高密度;第二,建筑资源的有效利用。要求校园建筑按功能类型进行重组, 促使具有公共性质的使用空间为全校所共用,避免重复建设及浪费。密度的提高 和资源的高效利用必然使校园建筑的功能向综合性、复合化发展。因此,教育建 筑综合体的模式将成为新世纪我国中学建筑发展的趋势。 目的: 通过本设计使我们更加熟练的掌握建筑设计、结构设计的步骤和方法,
2、能综 合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培养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相应的设计技 巧,熟悉有关设计规程、手册和工具书,提高自己毕业后到第一线工作的能力, 同时还将培养设计工作中实事求是、严格、准确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 意义: 1)进一步掌握和巩固所学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专业知识,并在科学实践 中丰富和完善所学理论知识。 2)获得从事设计工作的初步训练,培养独立工作、独立思考和综合运用已 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尤其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初步掌握建筑设计研究的基本方法,培养文件编辑、文字表达、文献查 阅、计算机应用、工具书使用等基本工作实践能力。 4)树立外国先进理论和本国实际国情相
3、结合的思想和观点。 5)培养实事求是、刻苦钻研、勇于探索、善于合作的工作作风。 二、本课题所涉及的问题在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对教育的需求急剧增加, 近几年我国政府对教育的投入 幅度不断加大,各种民间实体也把投资目标转向高等院校。这使得高校的建设面 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面对新型学校的兴建和现有学校的改造和建设的新形 势, 学校的管理者和设计师对我国学校的校园规划和建筑设计进行深入的反思越 来越显得十分重要。我国现有许多学校均建于计划经济时期,多数校园的建筑布 局按学科、院系“小而全”的封闭体系设置,建筑的密度较大而容积率低,教室 和实验室的利用率不高,工程技术管网设施
4、复杂,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空间上的 割裂和孤立,使学科之间缺乏联系和交流,不利于现代大学强调人际交往、学科 交流的发展模式。而在这个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代里,学校有限的土地资源日益 显其珍贵。 集约化的教育建筑:在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领域,集约化是指“城市建筑在 占有有限的土地资源的前提下,通过综合组织生活功能和复合空间设计,形成紧 凑、高效、有序的功能模式” 。在校园的建筑规划上,将有限的校园土地资源集 约化使用,使建筑空间呈现聚集效应,以聚集空间结构形成集约化的建筑布局。 高校教育建筑的集约化体现在功能组织和空间结构两方面。 功能组织的集约化是 指在区分各系部或教育环节的各项功能的同一性和差异性
5、的前提下, 综合组织教 学功能,从而将它们通过建筑空间组合方式有机结合成建筑综合体,集多种功能 为一体。如将各系部的公共教学部分和基础实验室统一规划设计,统一管理;把 特殊实验室和教师科研相结合,与公共部分有所区别。又如考虑到学生的学习过 程的延续性,如上自习和信息查询,可以将教室和信息中心综合设计。空间结构 的集约化包括空间功能的集合与空间配置的简约,具有下述特点:空间有序化, 通过基于,提高效益建筑空间组织的秩序原理来建立有序的空间体系,才能实现 教育建筑多种功能并存于一体;“空间层次化,集约化教学空间功能的多样性和 复杂性,决定了空间设计中应包含从公共到私密不同等级的完整的空间系列。空
6、间层次化和明确的归属感可以提高场所的可识别性,加强使用者的自豪感;空间 弹性化,建筑空间结构必须具有弹性,体现在基础技术设施的完善和建筑物结构 系统及房间分隔的通用性,以适应灵活变化的要求;空间复合化,封闭的积层式 与上下贯通的“动态流动空间”相结合,统筹考虑交通组织和公共活动领域的空 间创造,使之趋向于立体化、开放化。 集约化的建筑类型教育建筑综合体: 大城市综合开发对建筑功能提出综 合性和灵活性的要求,城市、建筑、交通一体化成为当代城市设计和建设的一种 新趋向。 它既要满足人们对城市物质环境和精神生活的高度需求, 又要讲求高效、 多能、低耗的综合效益。顺应这种发展趋势出现了一种建筑新类型建筑综 合体。建筑综合体是由多个使用功能不同的空间组合而成的建筑,又称综合体建 筑。其基本形式有:单体式(即只有一栋建筑)和组群式(含有多个建筑) 。单 体式综合体可以是各层之间的使用功能不同, 也可以是一层内各个房间的使用功 能不同。组群式建筑综合体是完整的建筑群,各建筑群之间互为多种性质及功能 的复合。 建筑综合体是对传统建筑类型和功能单元的叠合重组以实现多种功能交 叉、并存的空间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