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国际经贸学院毕业论文 1 日本制造对话中国制造 *姓名 内容提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凭借独特的竞争力,其制造业的发展也受到了国际上的广泛关注,被认为可直追 20 世纪的美国和日本制造业。但中国制造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却付出了相对较大的代价,资源浪费、环境破坏、大量进口发达国家的知识产权等等。全球经济危机以后, 国际市场司空见惯的贸易保护愈演愈烈,使得国家间贸易摩擦愈发严重, 中国制造业 首当其冲,逐渐失去其优势, 面临 着更大的挑战和难题,这不禁让人想到同样遭遇过制造危机的日本。 文章通过中国制造自身的 问题和面临的危机, 通过与日本制造分析比较, 从而提出
2、对策,最终得出结论: 认为正在转型期的中国制造业,应该注重产品的科技含量,减少对进口的依赖性,增强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同时加强政府的保护,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 关键词 : 中国制造 核心技术 新兴产业 企业管理 品牌效应 一、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凭借独特的竞争力,其制造业的发展也受到了国际上的广泛关注,被认为可直追日本制造业。但中国制造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却付出了相对较大的代价,资源浪费、环境破坏、大量进口发达国家的 知识产权等等。 在当前的国际形势下,中国面临人民币升值,劳动力价格和能源价格上涨等一系列的问题,这与上世纪 70 年代日本面临日元
3、升值等压力有着相似之处。 但日本制造及时调整制造业结构,重视企业管理和科技创新,形成了日本制造独特的竞争优势,在危机中得到了发展。 本文旨在通过介绍中国制造的发展情况,面临的问题,与日本制造的比较,得到启示,从而得出中国制造的发展思路。 二、 中国制造 的 发展 现状 (一) 国际地 位上升,对外贸易规模 扩大 自 2001 年,中国加入世界 贸易组织开始,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中国制造业凭借自身的 努力 ,迅速融入了世界工厂,并以极具爆发力的速度占据了世界各地,深入千家万户。目前我国制造业已经有 210 多种产品,位居世界第一。无论家用电器、厨房厨具,衣帽鞋子等各种生活用品,都能找到中国
4、制造的踪迹。中国制造已然成为世界市场的重要标识,质优价廉的中国产品,不仅解决了国内的需求,也极大的推动了让经济全球化,折射出当前全球经济的相互依存度。 2009 年,中国超越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出口大国。 2010 年,中国进出口总额接近 30000 亿美元,其中出口在全球的比重超过 10%。目前,中国已跃升全球第二大制造业国家 。 (二) 制造 业体系相对完整,国际占有率显著增强 国际经贸学院毕业论文 2 在全球化的推动和国际贸易的逐渐深化下,中国制造业已经建成了相对全面和具备现代化水平的制造业体系,包括原材料能源工业、能源工业、消费品工业、国防科技工业、电子信息产业部门等丰富的产业体系。轻重工
5、业比例取向合理,第三产业比重明显提高,国际比重明显增强。 2003 年之后,整个中国制造业 得到新的 发展 。 表 1 2009 年中国制造业产量占世界份额 制造业名称 产量 占世界份额 粗钢产量 5.68 万吨 46.6% 水泥产量 16.3 万吨 50% 汽车产量 1379 万 辆 25% 计算机产量 1.82 亿台 60% 空调产量 8078 万台 70% 纱产量 2393.5 万吨 46% 手机产量 6.19 亿部 50% 微波炉产量 6038 万台 70% 冰箱产量 5930 万台 60% 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 (三) 民族品牌得到发展,优秀企业走向世界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品
6、牌示范效应进一步增强。制造业市场竞争空前激烈,产品品种越来越丰富,要求企业不断增强自身的竞争力,提高核心技术能力。一些优秀的民营企业凭借优秀的经营管理理念和良好的企业形象脱颖而出,逐渐得到了发展, 例如海尔,联想,华为等企业都卖出了国门,走向世界,并在国际市场上获得较好的口碑,建立起先进的技术体系,从简单的订单制造到以技术控制市场,推动中国制造走向更进一步的独立自主。 三、 中国制造 存在的问题 中国制造在经济全球化大浪的推动下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其市场份额更是占据了世界第一,为中国的国际贸易作出了贡献,也为中国的就业和经济腾飞提供了动力。越来越多的国家认为,中国将取代“日本制造”,占据世界工厂的中心地位,然而,繁华的背后却没有带来与之对等的收益和回报。 “中国制造”的定义也从中国制造的产品变成指代全球最廉价 的产品,现有国内国际公认是一般由外国设计而由中国制造的产品,意指中国人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环境、运输等成本,却只能拿最少的收益。 尤其是近几年,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中国制造面临越来越频繁的信任危机,自身缺陷也日益暴露出来,面临的挑战和压力更是严重。 (一) 产业结构不合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薄弱 中国制造利用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过多的依赖进口和劳动密集型产品,通过将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