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 1 页 (共 10 页) 浅析 中国 古代 宰相制度的演变 重庆师范大学 历史与社会学院 历史学 (师范)专业 2009 级 钟振林 指导教师 何瑛 摘 要: 宰相,又称丞相、相国、相邦, 宰相,是帝国时代上承天子、下领百官、助理万机的中央政府最高行政官员或官员群体。 宰相也并不完全指具体某个人,而是指“掌丞天子、助理万机”的某个机构成员或某个官职。 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确立于秦朝,终结于清朝。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演变经历三个阶段:秦汉独相制,魏晋隋唐宋元群相制,明清兼相制。 本文着重探讨 中国古代宰相制度 的演变及特点。 关键词 : 宰相; 宰相制度 ;演变;特点 Key words: Pr
2、ime minister; Prime minister system;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中华文明史历经传说时代、王国时代、帝国时代、共和国时代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与之配套的制度 。本文 在综合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之上,试图论述帝国时代宰相制度的演 变 及特点 。 中国古代宰相制度是 古代 中央政府政治制度的核心部分 。 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演变 , 研究的 主要 内容 是宰相官职和权力的演变,研究 的 时间范围是 从 公元前 221 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秦朝, 到 1912 年 清朝 宣统皇帝下诏退位。 作为国家“百官之长”的宰相,并不是随着国家的诞生而产生
3、的。宰相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宰相最初是两个词,即“宰”和“相”。“宰”原为主掌膳馐之官,主酒食;“相”原为宾赞之官,主威仪。随着国家政权机构的日益完善,越来越需要一个上 承 天子、下抚百姓的总管家,宰相便应运而生,并随着国家的发展而逐渐变化。 第 2 页 (共 10 页) 一、 中国古代 宰相制度概述 宰相,又称丞相、相国、相邦,是 帝国时代上承天子、下领 百官、助理万机的 中央 政府最高行政官员或官员群体 。 宰相一词最早见于先秦文献韩非子显学、 吕氏春秋制氏和庄子盗跎。 宰相,作为百官之长,主要指中央政权机构中辅佐君王的 具有行政权或议政权的 大臣,先秦文献中多称为相、相室、相国
4、和丞相,铜器铭文中多称为相邦。 新唐书 百官志 记载“宰相之职 , 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也。” 韩非子 显学 记载“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史记 陈丞相世家 记载陈平所言“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育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 据上述文献可知,宰相是具有行政权、议政权的百官之长。 无行政权或议 政权的不是宰相。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除辽朝设南、北宰相府,下设左右宰相外,历朝历代均不以“宰相”为正式官名,宰相只是泛指“百官之长”。因此,宰相也并不完全指某个具体官职,而是指“掌丞天子、助理万机”的某个官职或某个机构成员。我们把这个机构的成员或担任这个官职的官员称为宰相。历史上这个机构或官职的变化反映的就是宰相制度的演变。 二 、 中国古代 宰相制度的演变 (一) 雏形 王国时代 即夏商周时代已出现类似后世宰相的官职,称为“三公”。王 谢乃和:略论先秦宰相制度的起源,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 年第 3 期,第 8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