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浅谈汉语新词语修辞方式造词法研究 【内容摘要】以往发表的新词语的文章 ,侧重于从新词新义的显现入手探讨,从修辞格方面入手研究新词的比较少。本文主要从新词语的现状,修辞方式构成的新词的研究的意义,由比喻、借代、仿拟构成的新词的情况和其他修辞方式构成的新词的情况这几方面来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修辞 新词语 比喻 借代 仿拟 新词新语是观察社会生活的晴雨表,是反映现实的一面镜子。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其人文景观绚丽多彩。改革的大门开放以后,国外文化蜂拥而来。诸如 “的士 ”、 “酒吧 ”等词语纷至沓来。 国内国外文化相互碰撞,彼此之间相互交融、相互渗透,产生了一批反映时代变革的新词新语。随着国
2、内旅游热兴起,在市场经济的驱动下,许多农村人口投身于旅游景点的商业服务,于是便在原先的交通工具上精心修饰,仿照 “的士 ”,出现了 “马的 ”、 “驴的 ”、“轿的 ”、 “摩的 ”、 “板的 ”等系列新词。这种由修辞方式构成的新词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旅游文化的发展,农业文明开始向现代文明转换。研究这种新词新语具有广义文化学的意义。研究这种新词语还有社会学的意义。比如 “下岗 ”一词,在计划经济时期是不存在的。进入 90 年代后,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转轨,市场经济严酷的竞争机制,必然使有的企业破产,有的工厂倒闭,职工下岗不可避免。与 “下岗 ”相对应,运用对义仿拟手段出现了 “上岗 ”这
3、个新词语。此外, “绿灯 ”、 “黄昏恋 ”等等,都反映了这一特定时期的重要社会问题。 最重要的是研究这种新词具有语言学的意义。语言同社会生活联系密切,反映生活也最为迅速。如 “绿色工程 ”“绿色食品 ”“绿色能源 ”“绿色产业 ”“绿色农业 ”“绿色事业 ”、 “套书 ”“套裙 ”“套餐 ”“套会 ”“套票 ”等系列套词反映了修辞构词的灵活性、形象性和系统性。语言的活跃,反映思想的活跃,是改革开 放以来思想解放的结果。研究由修辞构成的新词语是要寻找其规律,预测其走向趋势,引导正确理解和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促进语言规范标准化。这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信息时代全球化国际交往的需要。 一、
4、 “修辞学造词法 ”诠释 词汇就其本身而言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而新词的产生概括的说不外乎两条途径:一是构造新词,二是吸收外来词。当今时代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新的事物、新的现象不断出现,由此导致了人们的新观念、新感受的不断产生,面对这种现象,原有的词汇难免会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于是人们便倾向于寻求各种造词手段来对客 观世界大量的空符号作及时有效的补充。产生新词新语的方式很多,有新外来词语的吸收、旧词语的复活、方言词语的吸收等等。我们着重要谈的是以修辞方式构成的新词的研究。任学良先生曾提出 “修辞学造词法 ”,就是运用修辞手法(即所谓的辞格)来创造新词的方法。新词语有不少正是利用这种方式产生的
5、。比如用 “鞭打快牛 ”来喻指对贡献大的人或企业过度加码,使其做更大的贡献;用演员出台表演的 “出台 ”来喻指一系列成套的政策措施跟群众公开见面,即形象又生动。诸如 “蛋糕 ”、 “绿灯 ”、 “断奶 ”、 “窗口 ”、 “余热 ”、 “网络 ”、 “黄牌 ”、 “拳头 ”、 “婆婆 ”、 “阵痛 ”,“铁饭碗 ”、 “红眼病 ”、 “花架子 ”、 “大锅饭 ”、 “毛毛雨 ”、 “大气候 ”, “一刀切 ”、 “走后门 ”、 “打头阵 ”、 “剃光头 ”等都是通过比喻式构成的。 “拳头产品 ”是指一种品牌或产品在企业中的作用向拳头一样粗壮有力,它是比喻方式造成的新词语。至于 “龙头企业 ”、 “文山会海 ”等等都是此类。还有借代式新词语,如 “菜篮子 ”、 “绿色食品 ”、 “国脚 ”等。据语料库我们统计得出这种由修辞格形成的新词语约有 700 多个,以比喻、借代、仿拟方式构成的新词语最为常见。此外,还有其他修辞方式如比拟、夸张、谐音构成的新词语, 下文中我们将会一一谈到。 二、比喻造词法 从结构上看,新词新语里运用比喻这种修辞格的,大体有以下几类: 、以喻体作修饰成分,本体类属作中心词,构成新词语。如: 龙头企业 拳头产品 窗口行业 星火计划 胡子工程 尾巴工程 这类新词的喻体一般都具有形象生动通俗易懂的特点 ,取譬的着眼点也多种多样,其突出之处是使得语言表达简洁明快。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