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摘要: 文章从新闻事件和问卷调查入手,阐述了新课程改革要让数学课程走向生活,数学课程要面向儿童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参与数学教学,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要把数学教学过程作为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提出了 小学数学新课程生活化教学设计 的操作方法。 关键词: 小学数学 生活化 教学设计 一、问题的提出 1、从一则 新闻 看教育 :中国的孩子为何不会欢呼? 据报道,有一批被挑选出来据认为各方面都相当优秀的中国孩子,在节 日里与外国孩子一起联欢,当外国孩子一片欢声笑语乃至狂呼大喊之时,人们忽然发现,中国的孩子不
2、会欢呼,他们只是安静地坐着,全然没有外国孩子们那狂喜欢畅的表情神态!于是人们便带着困惑感叹,中国的孩子居然不会欢呼?他们不会欢呼,更糟糕的是他们根本没有激情、没有兴奋,失去了感受生活、了解未知、创造新事物的大脑活力和心理动力。 反思我们的教育,孩子们在学校是如何生活的?他们是如何看待自己的学校生活的?他们究竟是怎样在学习中生活的?我们的课堂教学充满着标准化、统一化的知识教学,没有个性,没有安全感、更没有快乐,我 们的孩子被培养成为整齐划一的模式。实际上,它的背后还有一批批知识学习失败的孩子。可以想象,一个富有个性的、活生生的孩子从小学一年级走进课堂开始,时刻伴随着他的是沮丧和失败的知识学习,显
3、然会使得我们的孩子毫无生命的活力。 2、从一个 调查 看问题 :孩子怎样看待自己的学校生活? 本人选择了深圳市宝安区某小学入学一年和入学两年的学生,就学生在学校学习生活进行调查。 调查项目 程度 在校就读一年 在校就读两年 喜欢到学校上学 喜欢 98% 83% 在课堂上觉得开心 开心 95% 76% 觉得学习很成功 成功 93% 73% 学习是一件有趣的事情 有趣 95% 72% 2 从统计结果表明,喜欢、开心、成功、有趣的程度正随着在校学习时间的增加而减少,学生学习的动力正在消退。同时,有经验表明,从一年级到六年级,我们的孩子在课堂上发问的次数呈下降趋势,我们的孩子在学校的安全感呈下降趋势,
4、我们的孩子的学习成效 呈下降趋势。 究其原因,在于我们过于注重学科知识教学,缺乏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缺乏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最先考虑的是如何完成教学内容,如何完成教学进度,如何完成知识过手;有些“优秀”教师还考虑如何帮助学生“拓展知识”,挖掘知识的深度,扩大知识的广度。可见,教师只在“学科知识”的范围内设计教学活动,而没有去关注学生的生活,学生的快乐,学生的需要。要改变学科知识教学的传统,就是要从关注“学科知识”转向关注“学生生活”,要重建学生的生活世界,还学生以生活,还学生以快乐。 我 们教育的真正目的,并不在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在于学生能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
5、、运用于生活,使学生成为身心全面发展的人。关注儿童整个生活世界,赋予教育生命的意义,已经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重点。 二、新课标的要求 适应当前数学教学“三大走向” 走向生活、走向大众、走向课程 ,我国于 2001 年 9 月开始实施新一轮课程改革。数学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充分体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新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是:以反映未来社会对公民所必需的数学思 想方法为主线选择和安排教学内容;以与学生年龄特征相适应的大众化、生活化的方式呈现数学内容;使学生在活动中、在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发展数学;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纬度上得到均衡发展。 全日制义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标)指出: 教学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重新审视数学学习活动,把学数学就是做题转变为数学学习就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和实践性的活动。 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数学情境 .。 ” 同时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