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毕设资料网! | 帮助中心 毕设资料交流与分享平台
毕设资料网
全部分类
  • 毕业设计>
  • 毕业论文>
  • 外文翻译>
  • 课程设计>
  • 实习报告>
  • 相关资料>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毕设资料网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纪录片,影视纪实,专题片外文翻译--中国映画西方纪录片中的中国印象(节选)

    • 资源ID:137685       资源大小:48KB        全文页数:7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0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纪录片,影视纪实,专题片外文翻译--中国映画西方纪录片中的中国印象(节选)

    1、  C1  译文原文出处 :   CHINA IMAGES ABROAD: THE REPRESENTATION OF CHINA IN WESTERN DOCUMENTARY FILMS, Merrilyn Fitzpatrick, The Australian Journal of Chinese Affairs, No. 9 (Jan., 1983), pp. 87-98 中文 3009 字   中国映画:西方纪录片中的中国印象  马林 .菲茨帕特里克  西方人从这个世纪早期开始制作关于中国的纪录片。这项工作涵盖了整个二十世纪的

    2、 中国历史,从 1905 年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日俄战争,一直 持续 到文革之后。在这个过程中,西方纪录片制作人不仅反映了中西方关系的变化,同时展示了纪录片自身在过去 80 年间的发展。  这个世纪的中国经历着最动荡的历史,因此这些影片也主要关注于战争、革命、政治和社会问题。好莱坞系列电影甚至把影片中的中国背景限定在这些动荡的因素里 :农民生活(大地 1937 年,龙种 1944 年);军阀混战中的传教士(六福客栈 1958 年);反帝国主义运动(在北京的 55 天 1963 年)和内战(圣保罗炮艇 1966 年); 或者 如同解放前 的上海那样,成为条约、奢华和阴谋的代名词( Ste

    3、rnber 的上海快车 1932 年)。但是,这些影片全部是在好莱坞的摄影棚或者其他国家和地区拍摄,而不是在中国。战火导致的动乱、 审查 制度以及与外界隔离的状态,挫败了那些外国人人进入中国实地拍摄的念头。因为这些原因,1949 年前的中国几乎没有任何的实况报道。  从 1949 年开始,西方纪录片一直受限于中国政府在意识形态方面的严格控制、中国 长期的仇外心理(尤其是在 1966 年至 1976 年的十年间)以及一直延续至 70早期的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容敌对状况。这种不正常的状 况一直持续到1976 年,一些微弱的变化开始发生。那些纪录片一般都得到了 国家 邀请、支持并且是在

    4、政府严密控制下拍摄,在选题和拍摄手法上也被受到严格的控制。 Edgar Snow 和 Felix Greene 这样的 “中国专家 ”,充当了先驱的作用。然后在如何摆脱中国政府这种家长式的严格控制,坚持影片的公正性方面,他们还不如 Chris Marker(北京的星期天, 1955 年), Michelangelo Antonioni(中国, 1974 年)和 Joris Ivens(愚公如何移山, 1976 年)。这个时期的影片,很 少反应中国人的个性或 是导演对于中国的个人 看法 ,他们大多数只是充当了宣传工具而已。事实上,这正是这些影片的最大 看点所在,因为它们真切地反映了特殊时期中国政

    5、府的诉求。它们被当作 记录那个年代稍纵即逝的中国政治的宝贵资料。  尽管中国政府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这些影片的内容,但制片人的风格和手法  C2  依然反映了二战后的十年间西方电影制作人在技术、潮流和习惯的变化。非殖民化和第三世界的出现 猛烈 地吸引了大批的纪录片导演前去实地拍摄,包括中国。随着战后的 照明设备 、合同制、同期声、 16 毫米相机的发展,以及更快的电影胶片,使得这些纪录片 导演可以通过新的纪录片风格来表达自己新的观点。以 Jean Rouch 在 非洲 拍摄的影片为始,非洲人开始用他们自己的语言畅声交谈,那些着眼于 时事和政治的纪录片导演开始接受,所

    6、有独立国家的公民都可以用自己的语言为自己的民族辩护。新的照明设备和快速的电影胶片,使电影摄制队不再如以前那般 庞大和突兀 ,甚至一个摄制队只包含了那么一两个人。开放式的拍摄成为可能,比如在民宅进行拍摄,以及面对突发事件,可以很快给出反应。  二战前期,纪录片的有着固定的表达形式,比如 Flaherty, Grierson 和苏联的纪录片制作人,他们习 惯把人 作为自然景观中的一个具象,一般是指英雄人物。在这些传统纪录片风格和纪实性风格中,存在一个被称为 “人 类动物园 ”的风格 我们观察他们 “自然 ”的行为,然后结合外部物理 环境将他们 区 分为几个不同的模式。因此,在 Chris

    7、 Marker 的北京的星期天和 Antonioni 的中国里,这些电影制作人运用类似于游记的手法,在街头用镜头记录景象:公园里的太极练习、聚在上海的老茶馆里闲聊的老人 、骑自行车的人。观众可以自由地通过眼睛和耳朵去感知到更多的景观 那些 一旦存在所谓的主导因素,就可能不被注意到 景观。但是对于 荧幕上的中国人,这一手法却被中国人的行为、表情 和动作 以及 社会评论所限制。  行为主义者大量地运用偷拍和远摄变焦镜那些非定性的个人行为和表达。Antonioni 把这种手法运用在他的影片中国里,有评论表示,这部影片并不意在向观众解释 “什么是中国 ”,而在于 让观众去 观察这个大民族的人

    8、们的面孔、动作和生活习惯。这部影片在西方上映之后的一段时间里,来自中国的批评浪潮汹涌而来。人们认为这只是反对周恩来运动的一部分,因为周恩来是 Antonioni 和其他重大的 20 世纪 70 年代初外国电影项目赞助者。  虽然争端来源于国际政治斗 争,但是纪录片的详细评论则更多的关注于影片拍摄手法,以及对道德激愤的真实表现。中国重建( 1974 年 6 月)的一篇文章讨论了电影记录图像的意义。该文是由在北京王府井商业街银行工作的两位办事员所撰写的,并描述了 Antonioni 创造的拍摄方法。但是,两位办事员表示, Antonioni的方法其实是为了 “寻找中伤我们首都和中国人民的

    9、场景 ”。虽然银行允许Antonioni 在银行屋顶拍摄街景,但是他拒绝了此方案,并最终选择了透过底楼一扇 “仅能看见一条街道的唯一入口和王府井大街的一小块区域 ”的窗子拍摄。      “更让 人愤怒的是,他拉上窗帘并用剪刀减出了两段 30 厘米长的裂缝。之后他将镜头穿过裂缝开始偷拍。他长时间的躲在窗帘后面,想方设法的拍摄可以攻  C3  击和抹黑我们伟大首都的镜头。真的是太卑鄙了! ”     尽管这样的解释并不合理,这种电影技术还是受到西方电影制作人的质疑,并引发了从 20 世纪 60 年代后期开始的针对纪录片电影制作

    10、人对主题和观众的责任的讨论。在 60 年代后期和 70 年代电影制作人采用的直接引语摄制的电影中,有一部分是为了对这种独立和主观模式拍摄的一种审慎的驳斥。  由 Joris Ivens 和 Marceline Loridan 拍摄的系列纪录片,愚公如何移山( 1976年,拍摄于 1974 年),是首次在中国广泛应用直接引语法拍摄的大型系列纪录片。在 12 小时时长的影片中, 80%的片段含有没有经过添加音乐、旁白和声效的日常对话和背景噪音。该片是 Iven 首次尝试拍摄此类影片。他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是检验文化革命的效果,了解其优缺点;另一方面也是为了 “观察普通人(中国人)在工作,玩

    11、耍,吃饭或者娱乐中的表现 那些不为西方所知的知识 ”。对于他在影片中大量使用对白,他说: “这是中国人民首次拥有自己的声音 ”。这些目标旨在表明, Ivens 和 Loridan 对观察人类行为感兴趣,就像 Antonioni 一样。然而,目前随着对话的加入、摄像机的使用以及公众公开度的提高,他们还得到了一些饱含深意镜头。这些材料与 1970 年代民族志学电影风格类似,人们为了镜头而举行仪式或者召开会议和研讨会。实际上,在愚公如何移山系列的 12 部电影中,大多含有小型的政治和社会礼仪的固定程序,这在 1970 年代早期可以有效帮助外国观众了解中国小型政治团体运作或者应该运作方式(特别参见长篇

    12、军营和多部足球事件)。  虽然该片 1976 年首映后广受好评,但是因对中国官员的被动性, Ivens 和Loridan 的愚公系列电影至今仍饱受批评。即使 1976 年中国官员彻底清洗之后,该影片在最低程度上也去掉了虚假欺骗的帽子。当然制片人在电影中所表现的立场并不明确,借口拍摄者需要保持中立以掩饰他们在主题评论和情况中注解、语言或其他方面的失败。在这部 12 小时的电影中还有一部分内容相当枯燥。之后拍摄的温和的澳大利亚系列电影中国人脸( 1979)虽然是更少政治限制条件下完成的,但是与其相比,这部 12 小时的愚公系列至少扩展了其在拍摄和历史层面的影响力。  1970 年代早期拍摄的非批判电影通常可以在争 议电影北京鸭汤(中文名 , 一个人努力的革命  1977)中找到非解决之法的回馈。该电影是由 Ren Vinet and Ji Qingmin 拍摄的,目的在于讽刺 “主义神话 ”破灭过程中的知识分子运动,推动左倾无政府主义观点。北京鸭汤是典型的法国政治纪录片,想当然的认为该片的观众都是理性的、见多识广的和政治观点鲜明的。( Chris Marker 的周日在北京也属于这个范畴,其中含有大量关于历史、文化、马克思主义和中国政治体制理性思辨的评论,反映了来自于北京街道和旅游者密集区的巨大思潮动态。)  


    注意事项

    本文(纪录片,影视纪实,专题片外文翻译--中国映画西方纪录片中的中国印象(节选))为本站会员(译***)主动上传,毕设资料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联系网站客服QQ:540560583,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本站所有资料均属于原创者所有,仅提供参考和学习交流之用,请勿用做其他用途,转载必究!如有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我们会立即删除相关内容!
    copyright@ 2008-2025 毕设资料网所有
    联系QQ:540560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