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PDF外文:http:/ 5130 字 简介:本文就高等院校的体育教育质量管理系统的现状和发展策略的实施展开了深入的探索和研究,从其基本特征、目前的实施情况以及影响因素等方面,调查分析了高等院校的体育教育质量管理系统,并分析了普通高等院校的体育教育质量管理系统的运行子系统,同时结合子系统来调查现状来进行最优设计。本文还进一步提出了发展策略的建议,为该领域未来的探索和研究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高等院校;体育教学;教育质量管理 对于改革和发展高等教育而言,建立和发展教育质量管理系统非常必要。高等教育质量的核心是人才培训的质量,任何领域 的人才培训均以良好的身体及
2、精神健康作为先决条件。因此,在高校建立一个有效的体育教育质量质量管理体系为输送社会建设人才和培养一生的体育锻炼习惯提供了坚实的保证。 一 高等院校的体育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现状 高校体育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总体发展状况:在接受调查的 23 所高校当中, 15所高校实行体育教育质量管理体系, 6 所高校没有实行, 2 所高校准备实行(见表 1),实行的高校和没有实行的高校的比例约为 2:1。 表 1:高等院校体育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总体实行情况 实行情况 实行 没有实行 准备实行 &nbs
3、p;高校 15 6 2 比例 65.22 26.09 .69 调查问卷 26 8 3 比例 70.27 21.62 8.11 1998 年,全国高校招收 108 万名新生,在校生达 340 名。到 1999 年,全国高校招收 160 万名新生,比 1998 年增加 520,000 名,增长率为 47%;到 2004 年,全国高校的在招生数量达 447 万,在校生为 1333 万;各类高校的总规模达 2 千万,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增长了 19% 1, 2。在 1999 年到 2004 年之间,中国高等教育的实际增长率达 20%-30%。在扩大了规模之
4、后,教育质量一跃成为广泛 关注和改革的重点,而由于受到场地、设备和其他因素的限制,体育教育质量成为高等教育的突出问题和矛盾。正是因为如此,为了解决由于高校扩招所带来的体育教育的压力, 2000 年和 2004 年分别成为各高校采取措施提高体育教育质量的发展年。在 15 所实行体育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受调查高校中, 4 所是从2000 年开始实行的, 5 所施在 2004 年实行的,是 2001 年到 2003 年实行数量的总额,近两年的发展相对较缓。目前,随着我国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人才观念和健康挂念,各普通高校均将重视学校的体育工作,体育教育质量总体上得到了提高。然 而,一些高校满足于体育教育
5、质量的少量进步,忽视体育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作用。体育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知晓度不高,没能引起广泛注意,这影响体育教育质量的快速发展。 二高等院校的体育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发展 建立体育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基本管理模式:作为教育行政功能的一部分,评估本科课程教学水平,该评估系统是法定的、强制的、权威的和规范的,各高校相继成立了评估办公室、评估队伍和其他草根组织来积极投身工作。目前,体育教育质量管理体系附属于各高校,教学评估也属于类似的情况,这就要求建立一个全国体育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 宏观基本管理模型,该模型对各普通高校的体育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实行具有普遍指导意义 5,6,
6、并形成计划模式蓝图来有效促进和规范体育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实行。建立教育行政部门的共同管理目标并准确发布任务:体育教育质量管理的组织部门必须根据提高教育质量的普遍目标建立管理目标,并进行目标分解以形成各个水平的及针对各部门的一系列可操作的具体目标,为高校建立共同的宏观目标体系。需要明确的是,由于随着时代需求的改变,教育质量本身也不断改变,管理体系所建立的目标也应不断做出调整。因此,应依照总体管理目标的宏观经济指导方针, 结合各高校的基本情况来发展特色体育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实行目标。集中监控和评估高等院校体育教育质量的管理过程:各高校实施体育教育质量管理程序的运行条件,及其在实行过程中能否真正提高
7、体育教育质量主要由教育行政部门来进行检查。主要包括以下措施:建立具有分租轮班制度的专家质量评估团队来进行非常规的现场检查;根据学校分类(例如:研究机构、教学机构和职业机构的分类)以建立质量控制的具体措施,提出不同的质量要求;同时,鼓励和发展社会中介评估组织(例如:学科协会和相关企业的专家评估团队等)来积极参与高等院校体育教育质量管理 体系的鉴定活动。强化宏观、中介和微观管理机构之间的协调:重视高等院校的内部管理部门以形成上下级机构、纵向和横向组织、水平和交叉线组织之间的互相信任、互相协调和信息共享。这主要针对国家高等教育行政部门来建立相对的国家级组织和机构,并相继在高校建立内部信息接收机构、传
8、输机构等,以便将所发布的体育教育质量管理的相关信息源传输到下级;在每级组织内部建立信息分享平台来进行信息的传输和交流:每个高校必须通过委派资讯主任和其他方式来从高层权威机构接收信息、快速接收信息并准确传输到基层组织,同时也便于开展工作。充分发挥体育 教育质量管理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体育教育质量管理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是有效实行管理体系的关键,主要通过培训管理主体的管理能力,约束训管理主体的管理行为,提高管理主体(如领导、教师、学生以及相关工作人员等)的可信性和诚实度。约束管理行为是培训和提高管理主体的管理能力的关键补充,也是驱使管理主体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外力。它从自然意识出发来培训体育教育质量
9、管理主体的管理能力:该管理能力需在长期的教学当中逐渐形成和培养,因此,它具有可塑性,其培训应关注长期特征和持续性。这主要通过加强教育培训、提高管理意识及提升教师的 管理热情;建立教育场景,训练并考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敏感性以及学生的学习成果,来提高自我反馈和评估的能力;通过哲学、心理学和其他基本学科来实施学校的基本培训,训练管理主体的辩证思维和自省思维能力;与此同时,提高一系列过程的指导工作,如学习、检查、进步和进一步的自省。约束管理行为并促进体育教育质量管理主体的管理能力的形成:管理行为时管理能力的外在表现,因此,在具有一定质量意识的基础上,通过约束管理行为来进一步促进管理主体的管理能力的形
10、成。通过形成行为准则、监督体系和约束机制,来约束领导、管理人、教师和学生中各 管理主体的自控行为和相控行为。这主要集中在体育教师在教学准备过程中的管理行为、方式方法的使用以及口头的和非口头的交流等具体环节 7,并通过课堂教学来实施措施。严格控制管理主体的可信性和诚实度以保证管理行为的有效性:首先,在管理过程中保障该可信性和诚实度,确保管理主体明确可信性和诚实度,并具有可信性和诚实度的意识;对管理和服务工作人员,定期检查其可信性和诚实度,及其可信性和诚实度的记录和评估;通过加强典型榜样教育、示范教育和广泛宣传,创造一个教师可信性和诚实度的良好氛围;建立评估标准,将学生的可信性和诚实度 计入期末学业记录,并督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可信性和诚实度;因此,这就创造了一个体育教育质量管理的可信性和诚实度的良好氛围,以保证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