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外文资料翻译译文 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介绍 根据十九世纪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引进 的 国际贸易的 传统模式 来解释这个模式,并且从贸易的比较优势中得出 ,它假定一个完全竞争和一个 劳动 生产单因素, 不同的国家之间每输出单位对不断需求的劳动力是不同的。 在李嘉图模型 中的 贸易基础是国家之间的技术差异 。 因此,有两种不同的方法来描述技术差异:第一种方法,叫做绝对优势, 是 大多数人 理解科学技术不同的方法。 第二种方法,叫做比较优势,是一个更 为 困难的概念。 绝对优势理论 又称绝对成本说( Theory of Absolute Cost)、地域分工说( Theory of Territor
2、ial Division of Labor)。该理论将一国内部不同职业之间、不同工种之间的分工原则推演到各国之间的分工,从而形成其国际分工理论。绝对优势理论是最早的主张自由贸易的理论,由英国古典经济学派主要代表人物亚当 斯密创立。 绝对优势的主要内容: (1)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国民财富。斯密认为 ,交 换是出于利己心并为达到利己目的而进行的活动,是人类的一种天然倾向。 (2)分工的原则是成本的绝对优势或绝对利益。斯密进而分析到,分工既然可以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那么每个人专门从事他最有优势的产品的生产,然后彼此交换,则对每个人都是有利的。即分工的原则是成本的绝对优势或绝对利益。 (3
3、)国际分工是各种形式分工中的最高阶段,在国际分工基础上开展国际贸易,对各国都会产生良好效果。斯密由家庭推及国家,论证了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必要性。他认为,适用于一国内部不同个人或家庭之间的分工原则,也适用于各国之间。国际分工是 各种形式分工中的最高阶段。 (4)国际分工的基础是有利的自然禀赋或后天的有利条件。斯密认为,有利的生产条件来源于有利的自然禀赋或后天的有利条件。自然禀赋和后天的条件因国家而不同,这就为国际分工提供了基础。 绝对优势是经济表现 的 最简单的 方式 。它是 对于其他国家的资源来说, 能够以较低的成本 来 生产出一个 产品 。 对于一个国家出口产品来说, 绝对优势 既不是必要
4、的也不是充分的条件。 换言之,一个国家对另一个 国家在 经济 上 具有绝对优势, 是指生产一件 特定商品, 价格比其他国家生产得更便宜,或者是利用同样数量的资源比其他国家生产产品数量 更多 。事实上,绝对优势 的出现 ,会 产生 多 种产品被考虑 的现象 。例如, 当生产产品 X 时, 如果 A 国 比 B 国有经济优势,在生产产品 Y 时, A 国对 B 国也有经济优势,那么 A 国在生产产品 X 和生产产品 Y 时,对 B 国都有绝对优势。 事实上, 如果 一个国家 在利用同样数量的资源生产出更多的产品,或者是生产同样数量的产品耗费更少的资源,那么这个国家就对它的贸易伙伴具有绝对优势 。例
5、如,赞比亚 在生产铜制品方面比许多国家都有绝对优势 ,因为 它的 铜矿石和 铝土矿储量 相对较大 。因此,在商品生产上,如果赞比亚 的 铜生产 出口到 其他商品或服务生产专业化 的其他国家,就有明显的专业化合贸易收益 。换句话说,一些国家在许多商品的生产 上相对于其贸易伙伴来说 具有绝对优势。 一些国家拥有 绝对劣势。他们 进行 低效的生产。比较成本理论认为, 对于一个产品生产或服务效率低下的国家来说,对于这种低效产品生产进行专业分工,要比生产其他商品更有好处。 绝对成本说是科学成分与非科学成分的混合,其正确的方面,是深刻指出了分工对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巨大意义。各国之间根据各自的优势进行分工,通
6、过国际贸易使各国都能得利。其错误主要表现在,认为交换引起分工,而交换又是人类本性所决定的。事实上,交换以分 工为前提,在历史上分工早于交换。同时,交换也不是人类本性的产物,而是社会生产方式和分工发展的结果。绝对成本说解决了具有不同优势的国家之间的分工和交换的合理性。但是,这只是国际贸易中的一种特例。如果一个国家在各方面都处于绝对的优势,而另一个国家在各方面则都处于劣势 , 那么,它们应该怎么办?对此,斯密的理论无法回答,这个问题的解决是大卫 李嘉图的功劳。 大卫 李嘉图 在其代表作政治经济 学及赋税原理中提出了比较成本贸易理论(后人称为 “ 比较优势贸易理论 ” )。比较优势理论是一个 基于假
7、设的 纯理论,比 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而非绝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的差别。每个国家都应根据 “ 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 ” 的原则,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 “ 比较优势 ” 的产品,进口其具有“ 比较劣势 ” 的产品。比较优势贸易理论在更普遍的基础上解释了贸易产生的基础和贸易利得,大大发展了绝对优势贸易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 是从现实世界 的复杂性中提取的一个 抽象 理论 。这一理论解释了为什么它可以 实 现 两个当事方(国家,地区,个人) 之间 的交易,即使其中一方 可能 在生产每一个项目时都能够比另一方更加便宜。 事实上,比较优势理论是一个示范
8、 :它展示了即使 一个国家 在所有产品的生产中具有绝对劣势,或者一个国家在所有产品的生产中具有绝对优势,它都可以 从贸易中 获益。 作为结果, 具有 比较优势 的 一方可以 放弃生产通过它的劳动力和资源生产得到具有较少价值的产品或服务,从而生产特定的产品或服务,同样,另一方也放弃了同样的产品或服务,来生产特定的产品或服务。 比较优势的 方法在相对程度的条件下是有效的 。由于国家资源和技术水平 有限 ,他们往往 在他们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或服务上进行生产。 比较优势 是和一种产品与另一种产品相比而产生的机会成本相关的。 然而,这个理论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它是在假设的基础 上进行的 。例如,一家公司
9、的 生产 成本不仅 要 基于要素成本 , 如工资和材料,而且也 要基于 生产量。另一个 局 限是,它忽略了产品和方案的差别,具体 来说 ,国家或国际市场 的竞争力只是由它的成本地位决定的。实际的产品,程序分化和公司的效益, 要比提供一个有竞争力的产品更为重要。 比较优势的理论的假设条件: ( 1)假定贸易中只有两个国家和两种商品( X 与 Y 商品),这一个假设 的目的是为了用一个二维的平面图来说明这一理论。 ( 2)两国在生产中使用相同的技术。即:如果要素价格在两国间是相同的,两国在生产同一商品时,就会使用相同数量的劳动。由于要素价格通常是不同的,因此,各国的生产者都将使用更多的低价格要素,
10、以降低生产成本。 ( 3)模型只假定在物物交换条件下进行,没有考虑复杂的商品流通,而且假定 1 个单位的 X 产品和一个单位的 Y 产品等价(不过他们的生产成本不等)。 ( 4)在两个国家中,商品与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 ( 5)在一国内要素可以自由流动,但是在国际间不流动。 ( 6)分工前后生产成本不变。 ( 7)不考虑交易费用和运输费用,没有关税或影响国际贸易自由进行的其他壁垒。但是,在贸易存在的条件下,当两国的相对商品价格完全相等时,两国的生产分工才会停止。如果存在运输成本和关税,当两国的相对价格差小于每单位贸易商品的关税和运输成本时,两国的生产分工才会停止。 ( 8)价值规律在市场上
11、得到完全贯彻,自由竞争, 自由贸易 。 ( 9)假定国际经济处于静态之中 ,不发生其他影响分工和经济变化。 ( 10)两国资源都得到了充分利用,均不存在未被利用的资源和要素。 ( 11)两国的贸易是平衡的,即总的进口额等于总的出口额。 总之,比较优势始终决定着贸易的方向,但无论是竞 优势还是 绝对优势, 都影响 着 资源分配,贸易格局和贸易量。绝对 优势,从某种意义上说,家庭消费的统一下降会导致家庭所有部分的产出,也会导致符合比较优势的国家分工较少。比较优势,从某种意义上说,使更多的国内企业把国外企业的边缘部门驱逐出去,同时也使一些国内的边缘部门缺乏竞争力。 因此, 我们没有理由假定国家的比较优势是 静态的。 如果一个国家做它具有相对优势 的方面 ,并 能够得到收益 ,它 就有能力 提供 更好的教育和基础设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