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嘉兴学院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 题 目: 专业班级: 学生姓名: 学号 一、 前言部分 摘要 : 本文设计的是预应力混凝土 T 形梁桥 ,第一部分主要内容主要是通过水文计算确定桥长 ,并通过方案的比选确定出本次设计的桥型 ,第二部分的内容比较多 ,主要包括结构尺寸的拟定、恒载和活载内力计算、根据承载力配筋并进行截面的承载力和应力验算、张拉预应力钢筋和计算预应力钢筋的各种应力损失、验算局部承压和梁 的挠度变形计算 ,同时还简单的计算复核了横隔梁和行车道板的承载力。最后进行了下部结构盖梁进行了简单的计算。 关键词 :预应力 内力组合 承载力 应力损失 Abstract :This pape
2、r is the design of prestressed concrete T-beam bridge .The first part is mainly determined by hydrology calculations long bridge, Adoption of the program and the selection of identifying this type design of the bridge, the second part of the contents of more, key structural dimensions, including the
3、 design, dead load and live Load, According capacity reinforcement and the capacity for cross sections and stress calculation, prestressed reinforced and prestressed reinforced the stress loss, partial pressure and checking the beam deflection, also simple calculation reviewed Cross beams and plates
4、 lane capacity. Keywords: prestressed internal force portfolio Carrying Capacity losses capacity stress 二、主题部分 (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 人类的生活及发展必离不开衣食住行 .而随着历史车轮的滚滚向前 ,出行逐 2 渐成为人们的必然行为 .这就自然地要求道路和桥梁的建设要跟上历史的脚步 . 我国古代在桥梁建筑上,可谓起步早且集功能,美观,艺术与一体,这跟我国历史,文化悠久,是世界我们古国之一有非常的关系。单就桥梁讲我们的祖先在世界桥梁建筑史上曾写
5、下光辉灿烂的一页。根据历史记载 远在 3000 多年前的周朝,宽阔的渭河上就曾出现过浮桥。鉴于浮桥的架设具有简便快速的特点,常被用于军事,汉唐以后,浮桥的运用日趋普遍。在拱式木桥中,宋代虹桥( 1032-1033)构造奇特。宋代画家张端在其名画清明上河图中所描绘的汴京(今河南开封市)的虹桥。该桥梁采用两套木拱(一套由 3 根按样形布置,另一套由 5 根短木组成)并配以横木形成稳定的拱架。后这一 桥式又被广泛借鉴,如始建于明庆隆四年( 1570 年, 1745 年重建, 1986 年重修)的浙江泰顺县泗溪东桥,以及建于 1802 年的 浙江云和梅桥(跨度为 33.4 米)等。尽管历经风雨,至今仍
6、保持原貌,其他造型的桥数不胜数,下面仅列举数个典型的。例如,甘肃魏源灞凌桥,始建于明洪武年间( 1368-1398)全长约 40 米,从两岸向跨中以四层悬臂梁伸出,跨越 12 米;兰州握桥(又名卧桥)始建于明永乐年间( 1403-1424年清代两次重建现已不存),此桥由两岸向内斜上伸出重叠的悬臂梁各五层,中接平梁,全长 27 米。秦汉以后我国出现了石拱桥。如在隋大业元年(公元 605年左右)李春在河北赵县修建了赵州石拱桥(又称安济桥,净跨 37.02 米,宽 9米)该桥构思巧 妙 ,造型美观,工艺精致,历 1400 年而无恙,举世闻名,被誉为“国际土木工程里程碑建筑”不愧为桥梁文物宝库中的精品
7、;又如江苏苏州的宝带桥始建于唐元和年间桥以长度闻名,远望犹如长龙卧据,又似玉带浮于水面,显得秀丽精巧。 1192 年建成的位于北京西南的卢沟桥,桥栏上有栩栩如生的大小石狮 785 个,世所罕见。 我国是公认最早的有索桥的国家。据记载,至迟在唐朝中期,我国就从藤索,竹索发展到用铁链建造索桥,而西方在 16 世纪才开始建造铁索桥。至今尚保存下来的古代索桥有四川灌县的竹索桥(世界上最古老的索桥)和泸定县的大渡河铁 索桥。 新中国成立以后,桥梁工程得到很大改观和发展。在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迅速修复并加固了不少旧桥,也新建了不少重要大桥。 1978 年,我国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随着国家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国
8、家力量的增强,桥梁工程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好局面,正在奋力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具有标志性的, 1957 年武汉长江大桥。它使我国万里长江无桥的状况结束了,使我国的南北铁路网连接起来了, 3 标志着我国刚桥技术提高到崭新的水平。该桥为公铁两用,大桥正桥为 3*128 米的连续刚行架桥梁,下层为双线铁路。更有 1969 年南京长江大桥的建成。它是我国自 行设计,制造,施工并采用国产高强度钢材的现代化公铁两用桥。大桥正桥为 3联 3*160米的连续钢绗梁及 1孔 128米的简支钢行架梁。下层设双线铁路,全长 6772 米,上层为公路桥总长 4589 米。因桥址处于水深流急,河库地质极为复杂,基础施工非常困
9、难。该桥的建成标志着我国刚桥建设技术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2008 年 8 月芜湖长江大桥顺利合龙它是目前我国已建成的跨度最大规模最大的公铁两用桥,是在上江上修建的第九座公铁两用桥(椐初步统计目前长江上已建成各种形式的跨度公路,铁路桥 30 座)它的建成表明我国彻底结束了大车轮渡的历 史在 20世纪 80年代我国开始研制钢箱梁和正交异性桥面结构, 1982年在陕西安康建成专用线路桥斜腿钢架桥(主跨 176km 居世界同类桥梁首位)近十多年来,随着大跨度公路悬索桥,斜拉桥是建设全焊劲钢箱梁结构得到较多的应用 而钢筋混凝土简支梁在小跨度桥梁中应用较早从 20 世纪 年代起我国就开始对预应力混凝土桥进
10、行研制和试验于 1956 年建成第一座跨度为 20 米的公路预应力混凝土简支梁桥(京周公路哑巴河桥)和跨度为 23.8m 的铁路预应力混凝土简支梁桥 (东陇海线新 河桥 )几十年来,按各种标准跨度不同截面形式先张法和后 张法 普通高度梁或低高度逐步形成了系列标准设计 ,使混凝土简支梁桥在中小跨度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 .1965年 ,我国采用悬臂施工方法 ,开始建造预应力混凝土 T 型钢构桥 ,如江苏盐河公路桥 (分跨 16.5+33.0+16.5m)和河南五陵卫河窄轨铁路桥 (分跨 25+50+25m),这为以后修建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桥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1966 年 ,我国铁路上首次应用悬臂拼
11、装法建成了成昆线旧庄河一号桥(预应力混凝土悬臂梁 ,分跨 (25+48+25m).1968年 ,我国公路首次应用悬臂浇筑法建成了广西柳虹大桥 (T 钢构 ,主跨 124m;挂孔长 25m)1971 年建成福建乌龙江公路大桥 ,主孔跨径为 3*144m.1980年建成的重庆长江公路大桥为挂孔式 T型结构 ,主跨达 174m. 从 20 世纪 80 年代起 ,采用悬臂法施工的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以及连续钢构桥得到迅速发展 .公路连续梁桥的例子有 :广东顺德容奇大桥 (分跨73.3+3*90.0+73.3m.1983).湖北沙洋汉江大桥 (分跨 62.4+6*111.0+62.4m ,1985年 ).云南六库怒江大桥 (分跨 85+154+85m,1990 年 ).1996 年 ,采用预制悬臂拼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