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华中农业大学本科 毕业 论文 (或设计) 外文翻译 1 河岸植被种类丰富度格局 原文来源: Patterns of Plant Species Richness Along Riverbanks Author(s): Christer Nilsson, Gunnel Grelsson, Mats Johansson, Ulf Sperens Source: Ecology, Vol. 70, No. 1 (Feb., 1989), pp. 77-84 摘要 本文 研究了瑞典北部两条河流春季涨水期与夏季枯水期植被情况。 设定的假设是,沿顺流河岸不同坡度自然和杂草的丰 富性应该会不同。我们通过每隔
2、 10 公里,对 200 米长的河岸段抽样调查物种的种类组成和环境变化来证明这一假设。对两条河流而言,河岸中游的自然植被丰富度最高,而杂草种类沿下游呈单一而明显的递增。 不存在明显的产生自然水生植物丰富性的机制。下游杂草丰富性的增加表明创建者效应决定于近河岸较大的人工干预,但是我们也给出了另一种可能性。总体的植物 丰富性并不能说明下游 丰富性格局。两条河流沿岸总体植被丰富性,唯一的共同点是基底的 异质性 和精细度。总体的丰富度随着基底的 异质性 增大而增大,并在基底的精细度达到中度时呈最大值。这表明当 基底 的种类很多并且基底的颗粒大小中等时,自然物种和杂草物种共同出现的几率最大。 关键词 :
3、 自然物种;北瑞典;水岸植被;河岸;杂草物种;物种丰富度格局;基底不均匀性 ; 维管 束 植物 引言 河岸物种丰度和植物群落物种组成变化很大。尽管滨水植被对于河岸的水体生态有着巨大影响,并多年来一直植物学家的兴趣,对于控制其物种组成和物种丰度的因素仍然缺乏了解。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对于沿河无脊椎动物和鱼类群落组成进入了细致的研究阶段。 本研究的主要目标是确定自然河流群落是否存在一种可以预测的分布方式。这一研究已经得到一些重要的结论 。梵罗特等人预测总体的丰度应该在河流中游达到最大值,主要是由于中游环境的异质性很大。 这一对物种多样性与环境异质性预测与及时干预假说一致,后者认为适度干预产生的时空
4、的异质性会让物种多样性达到最大。相反,斯坦内和席格勒认为物种总体丰度应该在河流体系中的最下游最大,这一格局是由对鱼类的观察所得。 也许人们会认为不同的生物群体,如同种生物体自然和草本物种会有不同的格局。在沿没有受人类管理半自然的河流,自然的物种可以反映原始的状况,而杂草则可表明人类的影响。然而,由于目前缺乏各个生物华中农业大学本科 毕业 论文 (或设计) 外文翻译 2 群体数目的数据,不能对这些理念进行评 估。例如,沿着整条河流的植物物种格局几乎是不明确的。在这项调查中,我们 调查了瑞典北部托纳和凯利斯河岸 (包括涝原 )。这两条河流在中部有一个自然的峡道联通, Tarendo 河就是由托纳河
5、流向凯利斯河(图 1)。这个河流体系是欧洲现存最大的没有收认为管理和污染的河流之一。因此它是测试自然河流格局和进程理论的理想体系 ,可以研究整体 而非一个特定的地方,我们研究了两个河流之间的相似点。研究的群落位 于春 图 1 季的涨水期和下夏季枯水期水位之间,即该河流是季节性淹水。主要 是陆生植物和滨水植物,水生的物种不常见。本次研究主要目标是检验河岸沿岸的植被,其目标是( 1)自然和杂草物种丰度格局测试( 2)对影响沿河岸物种丰度的各种环境因素进行评估。 调查地点 特纳河与凯斯利河起于斯干达山脉,汇于波斯湾(见图 1)。特纳河全长 510km流经挪威经瑞典北部和芬兰边境。其集水面积 为 40
6、240k ,其中有 9910K 与凯利斯河是共有的(因为存在 峡道)。河水从河口流速在 45到 3667m3。平均 流速为 350m3/s。不同的汛期高度与夏季枯水期有关,这里考虑的范围在特纳河下游 0.7m 到河口 4.9 110km 之间。这一变化范围等于河岸的高度。河岸宽度在 2 到 160 米。河岸的基底 上游段主要是沙粒下游段主要是精细的沉淀物,但是地区性的间断比较常见。在两种主要的基底中 成分也正在河岸上出现 泥炭 带。 凯利斯河长达 450km, 10至 50km以南几乎与特纳河平行,其水域面积为 17950m2.河口流速为 332890m3/s,平均流速为 290m3/s.涨水
7、的范围在 0.4 和派特斯河和源头之间, 4.8 为中间值,相当于河。流很窄的一个范围,即从河口 190km 处。河岸宽 华中农业大学本科 毕业 论文 (或设计) 外文翻译 3 度为 3-91km。凯利斯河岸堤基底主要是沙粒。河岸上游经常会出 现泥炭,在接近河底,富含很高比例的精细沉淀物。 研究方法 野外调查是在 1985 年 7 月 20-28 日于特纳河以及 1986 年 7 月 21 日 -8 月 3 日于凯利斯河间进行的 。 在特纳河和凯利斯河分别有 46 和 37 个样点,均是在地图上有系统的标记的,起于河流的源头,沿河流每隔 10km 设定一个样点。样点连续标号,从最上游的地段开始
8、。每一个样点长 200 米,从最高水位线到最低水位线的 整个河堤。 我们记录了在每一段样点出现的维管束植物。为了分析人类对植被的影响,我们区分了了本地的自然植物和杂草种类。没有简单的方法断定一个物种是否是自然或是杂草,我们分了人工的栖息地,尤其是荒地,耕地和 牧场为杂草种类。这并不是说在河堤上出现的物种均是认为干扰的结果。,相反地,河岸可能是某些物种原始的栖息地。但是,这些物种的丰富度能够很好地表明人类影响。 环境因子 最近的评论假设认为,沿河生物群落与外界变量存在很紧密的联系。因此,为了验证物种丰度与样地特性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我们记录了 6 种环境变量 :与养料的距离,水渠的宽度,冰的冲刷
9、,河堤基底的细致度,河堤基底异质性以及河堤的高度。 数据分析 沿两条河流的每个样点的物种丰度的重要值经过了计算。尽管研究的样点都是长 200 米,河堤的坡度变化也会造成宽度和面积的变化。没矫正由于样点面积变化才产生丰度上的差异,我们采用了变形后的物种丰度,此时丰度 =物种数量 / 样点的面积。 为测试下游物种丰度变化,我们采用通过逐步式的 多次 倒推 方法进行多项式的推导。这种方法能确定这个新的条件很大的提高了方程式的匹配。由于我们的目标是得到合理的方程式,我们仅测试了线性和二次的关系。 物种丰度和六个环境变量的 相关 也经过了计算。由于几个变量非整条分布,我们全部采用了 Kendall 的 ,由于物种丰度常常与 环境因子成二次关系,我们也测试了二次方程是否比线性方程更优。 结果 变形过的总体物种丰度未与河岸的位置呈现出线性或二次关系。自然的物种丰度与两条河流的下游位置都呈明显的二次关系。对于杂草物种,二次模型与线性模型效果相当。 (图形 1)矩阵的相互关系表明由于两条河中基地异质性和产生的变量与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