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湖南工 院 毕业设计 (论文 ) 外文翻译 外 文 题 目 New plate heat exchanger optimization Selection 译 文 题 目 新型板式换热器的优化选型 系部 机械工程系 专 业 班 级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机本 0702 班 学 生 姓 名 汤建民 指 导 教 师 邹芝芳 完 成 时 间 2011-05 换热器的优化选型 W. Lub 和 S.A. Tassoub 英国 米德尔塞克斯 , 布鲁内尔大学 机械设计工程部 【摘要】板式换热器的优化选型是根据换热器的用途和工艺过程中的参 数和NTU KA MC t tm,即传热单元数 NTU 和温差比
2、(对数平均温差 换热的动力)选择板片形状、板式换热器的类型和结构。 【关键词】平均温差 NTU 板式蒸发器 冷凝器 1 平均温差 tm 从公式 Q K tmA, tm 1 A A( t1 t2) dA 中可知,平均温差 tm 是传热的驱动力,对于各种流动形式,如能求出平均温差,即板面两侧流体间温差对面积的平均值,就能出换热器的传热量。平均温差是一个较为直观的概念,也是评价板式换热器性能的一项重要指标。 1.1 对数平均温差的计算 当换热器传热量为 dQ,温度上升为 dt 时,则 C dQ dt,将 C 定义为热容量,它表示单位时间通过单位面积交换的热量,即 dQ K( th tc) dA K
3、tdA,两种流体产生的温度变化分别为 dth dQ Ch, dtc dQ Cc, d t d( th tc) dQ( 1 Cc 1 Ch) ,则 dA 1 k( 1 Cc 1 Ch) ( d t t),当从 A 0 积分至 A A0时, A0 1 k( 1 Cc 1 Ch) ( tho tci)( thi tco) ,由于两种流体间交换的热量相等,即 Q Ch( thi tho) Cc( tco tci),经简化后可知,Q KA0 ( tho tci)( thi tco) ( tho tci)( thi tco) ,若 t1thi tco, t2 tho tci,则 Q KA0( t1 t2)
4、( t1 t2) KA0 tm,式中的 tm( t1 t2)( t1 t2)。 顺流 tm ( thi tci)( tho tco) ( thi tci)( tho tci) 逆流 tm ( thi tco)( tho tci) ( thi tco)( tho tci) 对于各种流动型式,在相同的进口、出口温度条件下,逆流的平均温差最大。 当板式换热器入口和出口两流体的温差 t1 和 t2 之间的差不大时,可采用算术平均温差( t1 t2) 2,一般 t1 t2小于 1.5 时,可采用,若 t t2为 3 时,则误差约为 10%。 1.2 传热单元数法 在传热单元数法中引入一个无量纲参数 NT
5、U,称为传热单元数,它表示板式换热器的总热导(即换热器传热热阻的倒数)与流体热容量的比值 NTU KA MC,它表示相对于流体热容流量,该换热器传热能力的大小,即换热器的无量纲“传热能力 ”。对于板式换热器来说, KA MC t tm,式中 t tm 称为温差比,上式中的右边的工艺过程用 NTUp 表示,左边的换热设备的条件用 NTUE表示。 NTUp 是流体温度的变化与平均温差的比值,表示的是用 1 tm 的变化引起几度流体温度变化的值,当 tm 大时, NTUp 则小;当 tm 小时,它有变大的倾向。相反,在 NTUp变大的过程中, tm 的温度变化较大, NTUp 较小时,其 tm 的温
6、度变化较小(见表 1)。 表 1 tm, NTUp 的关系 tm 大 tm 小 NTUp 小 NTUp 大 NTUp 大 NTUp 小 tm 的温度变化大 tm 的温度变化小 板式换热器的优化设计计算,就是在已知温差比 NTUE的条件下,合理地确定其型号、流程和传热面积,使 NTUp 等于 NTUE。 1.3 换热过程和 NTU 与供热空调相关的换热过程如下如示: 用蒸汽加热水 水 水换热 a. 蒸汽 133 133 c.一次水 65 60 水 5 65 (生活热水) 二次水 45 40 (采暖) b. 蒸汽 133 133 d. 一次水 14 9 水 55 65 (采暖) 二次水 13 7 (制冷) e. 一次水 29 24 二次水 26 21 (制冷机的冷却) 以上 5 例工艺过程的 NTUp(见表 2) 表 2 供热空调工艺过程的 NTUp 过程 tm NTUp a 133 133 5 65 94.86 ( 65 5) 94.86 0.632 b 133 133 55 65 72.88 ( 65 55) 72.88 0.13 c 65 60 45 40 20.00 ( 45 40) 20 0.25 d 14 9 13 7 1.44 ( 13 7) 1.44 4.17 e 29 24 26 21 3.00 ( 26 21) 3 1.67